AI导读:

水利部采用高新技术完成黄土高原中型以上淤地坝淤积调查,全面掌握淤积情况,评估淤地拦沙效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近日,水利部携手黄河水利委员会及黄土高原七省(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开创性地运用了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航测、地面实测及模型计算的综合技术路径,圆满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淤地坝淤积专项调查。此次调查不仅全面掌握了中型以上淤地坝的淤积现状与剩余库容,还精准评估了其淤地拦沙效益,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淤地坝安全度汛以及黄河水沙关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调查覆盖了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七省(区)的14711座中型以上淤地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淤地坝在黄土高原地区发挥了巨大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在淤地效益方面,中型以上无水淤地坝已淤坝地面积达59.62万亩,有效扩大了优质耕地面积,提升了土地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促进了陡坡耕地退耕和植被恢复,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拦沙成效上,淤地坝作为黄土高原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成功拦截了38.23亿立方米泥沙,相当于两个李家峡水库的总库容,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削减了入黄泥沙,减轻了下游河道的淤积压力,对保障黄河安全、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此外,淤地坝还带来了深远的社会效益。它们连接了沟壑两岸,改善了黄土高原的交通条件,便利了群众生活,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中型以上淤地坝仍具备较大的淤地拦沙潜力,能够进一步减轻暴雨洪水对沟道的冲刷和泥沙危害。

此次调查是落实中央关于水土保持工作意见和黄河保护法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应用高新技术,建立了高效可行的淤地坝淤积调查方法,开发了推算模型和自动计算平台,获取了大量高精度数据,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水利部将继续深化调查成果应用,加强跟踪评估,丰富数据库,为黄土高原淤地坝的安全运用和黄河流域治理提供更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