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兼顾防风险与流动性调节
AI导读:
央行决定自2025年1月起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旨在稳定市场预期,防范金融风险。此举对债市而言,并未改变市场趋势,但释放了较强的严监管信号,预计短期内市场可能面临震荡调整。
新华财经北京1月10日电 年初以来,债券市场对宽松环境和长期收益率走势持有一致预期,但对于利率调整步伐的分歧显著。市场热议债券定价风格应维持既有“有条不紊、稳步前行”还是“一步到位”的调整方式,亟需央行等监管机构的明确指引,以确保交易环境的秩序与健康。
1月10日早间,央行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决定自2025年1月起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未来将根据国债市场供求情况择机恢复。
业内人士指出,央行暂停国债买入,但尚未提及卖出,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仍是首要考量。近期长债收益率下行过快,此时宣布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旨在稳定市场预期,防范金融风险。此举对债市而言,并未改变市场趋势,债市交易环境依旧平稳。
解读“阶段性暂停”:平衡风险防控与流动性调节
自2024年8月以来,央行已连续五个月净买入国债。
根据央行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2024年8月,央行启动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国债并卖出长期国债,全月累计净买入债券面值达1000亿元;9月至11月,央行每月均净买入2000亿元债券,12月则净买入3000亿元国债。央行此前公告称,此举旨在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受2024年9月一系列重磅经济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债市交易环境持续向好。2024年12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至1.6%中枢水平,2025年初仍有进一步下行趋势。随着债市行情的深入演绎,央行对收益率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了对“宽信用”的重视,并提及了“防范资金空转”和“关注长期收益率变化”。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央行近期关注利率过快下行现象并采取干预措施,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防止机构持仓过度集中于长久期品种,累积利率风险;二是近期人民币汇率承压,央行调控收益率曲线以避免中美利差倒挂加深及资本外流加剧。
东方金诚研发部执行总监冯琳指出,从直接影响来看,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将减少对国债的需求,同时不排除央行在暂停买入阶段仍可能卖出长期国债,以此调节债市供求关系。这意味着在前期多次提示风险并采取监管措施后,央行对债市的调控力度加大,旨在遏制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的“抢跑”势头,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也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
从流动性角度看,中邮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梁伟超表示,央行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实际上是对中长期流动性投放节奏的调整。
梁伟超解释称,2024年末两个月分别有1.45万亿元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央行通过买入国债和买断式回购的方式释放中长期流动性,对冲MLF到期。而2025年初MLF到期规模有所减少,央行前期投放中长期流动性规模较大,继续买入国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必要性降低。因此,央行暂停买入国债是对流动性投放节奏的调整。
“不买”即“卖”?——主要取决于债券供给情况
国债买卖工具兼具流动性投放和收益率曲线调控两项功能。央行停止买入国债表明其避免利率过快下行的政策意图,但并未选择卖出国债,也表明维持流动性充裕的目标仍然优先。
明明进一步解释称,政府债“供不应求”是本次央行举措的主要原因。后续进入债券发行提速阶段,国债买入工具或继续发挥作用。2024年12月国债净融资规模较低,而2025年1月已公布的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计划相对平稳,叠加保险等机构配债需求在年初季节性上升,因此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梁伟超也表示,从政府债券供需来看,前期央行买入国债可能以短期国债为主,大行在二级市场持续增持短期国债也使得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短端维持在偏低位置。而年初政府债券的发行处于待启动阶段,尤其是短期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并不大,央行持续买入可能加重供需失衡。因此,央行“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后续政府债券发行启动,供给规模较为集中的阶段,央行可能再重启买入操作,为财政政策的实施创造宽松的流动性环境。
明明补充道,考虑到全年赤字规模、特别国债发行计划通常在3月的两会公布,届时国债买卖和买断式逆回购两项工具或更多发力,以维持资金面充裕平稳。
冯琳预计,后续若政府债券供给放量,长债收益率回升至合理水平,市场供求关系能够自发趋于平衡,央行就有可能恢复买入国债,继续发挥通过国债净买入操作向市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作用。
对债券市场影响几何?——稳定利率非趋势逆转
2024年,债券市场强势上涨,1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下行超过80个基点。2025年初,买盘热情不减,推动收益率曲线继续下行。汹涌的资金流入也暴露出部分跟风和投机行为,导致行情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非理性状态。不少业内人士感慨,“利率下得太快,职业生涯透支。”
在此背景下,央行及时公告公开市场操作行为,释放出对利率稳定的关注,但并不意味着对市场走势的扭转。然而,央行此举释放了较强的严监管信号,预计短期内市场可能面临一轮震荡调整。
明明认为,参考近期高频和总量数据,以及央行在2024年货币政策例会、全年工作会议中的定调,债市长期基本面环境和政策面环境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低利率环境下机构欠配压力也可能在2025年延续。若央行在本次公告停止买入国债后没有进一步干预利率走势的措施落地,参考2024年4月以来债市的几轮主要调整,长债利率和超长债利率可能在阶段性利空出尽后回到波动下行的区间。
冯琳表示,受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影响,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但在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债市上涨的大方向难以出现根本性逆转。“暂停买入国债,或意味着一季度降准概率上升。”冯琳补充道。
梁伟超称,央行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并不意味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的改变,而是根据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的变化,对流动性投放节奏的调整,也释放了对中长期收益率的调控意愿。后续需更加关注降准降息落地和政府债券发行的具体节奏。
国元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总量研究负责人杨为敩对新华财经分析称,央行此举可能会对长端债券资本利得预期形成一定程度的收敛,但这与适度宽松的总基调并不矛盾,债市整体趋势也未改变。至于短期内由于流动性改变而形成的扰动,需要“边走边看”。
明明认为,低通胀环境持续推升我国实际利率,刺激信贷需求回暖仍需压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因此,维持相对较低的利率环境,同时避免其过快下行,可能是相对理想的状态。总之,稳定利率诉求并不等同于推升债市利率趋势上行,利率低位波动或是理想状态。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