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旨在稳定市场预期,防范金融风险。此举并未改变债市交投环境,但释放了较强的严监管信号,预计短期内市场可能面临一轮震荡调整。

新华财经北京1月10日电 年初以来,债券市场对宽松环境和长期收益率走势保持了一致预期,但对于利率调整速度的看法却存在显著差异。市场参与者对债券定价风格是否应维持“井井有条、徐徐缓行”的传统模式,还是采取“一步调整到位”的激进策略,期待央行等监管部门的明确引导和提示,以确保交易环境的秩序与健康。

1月10日早间,央行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需求旺盛,供应相对紧张,决定自2025年1月起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未来将根据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业内人士分析,央行此举虽暂停了国债买入,但并未提及卖出,表明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仍是当前首要目标。近期长债收益率下行过快,央行此时宣布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旨在稳定市场预期,防范金融风险。此举并未改变债市交投环境,市场趋势依旧。

解读“阶段性暂停”:平衡风险与流动性调节

自2024年8月以来,央行已连续五个月净买入国债,以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然而,随着债市行情的极致演绎,央行对收益率的关注态度逐渐回归,强调对“宽信用”的重视,并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央行近期关注利率过快下行现象并采取干预措施,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防止机构持仓过度集中长久期品种累积利率风险,二是近期人民币汇率承压,央行调控收益率曲线以避免中美利差倒挂进一步加深及资本外流加剧。

东方金诚研发部执行总监冯琳认为,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将减少对国债的需求,同时不排除在暂停买入阶段仍卖出长债的可能性,以此调节债市供求关系。此举旨在遏制近期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的“抢跑”势头,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也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

从流动性角度看,中邮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梁伟超指出,央行阶段性暂停在公开市场买入国债,实质是对中长期流动性投放节奏的调整。随着2025年初MLF到期规模减少,央行前期投放中长期流动性规模较大,继续买入国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必要性下降。

“不买”即“卖”?视债券供给而定

国债买卖工具兼具流动性投放和收益率曲线调控两项功能。央行停止买入国债表明其避免利率过快下行的政策意图,但并未选择卖出国债,表明维持流动性充裕的目标仍然优先。

明明进一步解释称,政府债“供不应求”是本次央行举措的主要原因。后续进入债券发行提速时段,国债买入工具或继续发力。梁伟超也表示,从政府债券供需来看,央行“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后续政府债券发行启动,供给规模较为集中的阶段,央行可能再重启买入操作,以为财政政策的实施创造宽松的流动性环境。

对债券市场影响几何?——稳利率非转变趋势

2024年,债券市场强势走牛,1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下行超80BPs。2025年初,买盘热情不减,推动收益率曲线继续下移。在此背景下,央行及时公告公开市场操作行为,释放对利率稳定的关注,但不意味着对市场走势的扭转。此举释放了较强的严监管信号,预计短期内市场可能面临一轮震荡调整。

明明认为,债市长期基本面环境和政策面环境并未出现明显变化,低利率环境下机构欠配压力可能在2025年延续。若央行没有进一步的干预利率走势措施落地,长债利率和超长债利率可能在阶段性利空出尽后回到波动下行的区间。

冯琳表示,受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影响,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但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债牛的大方向难现根本性逆转。她预计,若政府债券供给放量,长债收益率回升至合理水平,市场供求关系能够自发趋于平衡,央行就有可能恢复买入国债。

梁伟超称,央行阶段性暂停买入国债并不意味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的改变,而是对流动性投放节奏的调整,释放了对中长期收益率的调控意愿。后续需更加关注降准降息落地和政府债券发行的具体节奏。

国元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总量研究负责人杨为敩分析称,央行此举可能会对长端债券资本利得预期形成一定程度的收敛,但与适度宽松的总基调并不矛盾,债市整体趋势未变。短期内由于流动性改变而形成的扰动,需边走边看。

总之,稳利率诉求不等同于推升债市利率趋势上行。在低通胀环境下,维持相对较低的利率环境,同时避免其过快下行,可能是相对理想的状态。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