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院士谈工业软件自主可控与技术创新
AI导读:
郭旭院士在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时表示,掌握自主可控的CAE软件技术对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产业升级至关重要。他探讨了我国工业软件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方向,并强调了开源模式和创新生态的重要性。
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柱,工业软件的发展水平对国家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的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关键行业中,工业软件的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其中,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CAE软件)作为工业软件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融合CAE自动化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助力产业链重塑。
近日,2024中国国际数字和软件服务交易会在辽宁大连盛大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郭旭在开幕式上强调,掌握自主可控的CAE软件技术对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产业升级至关重要。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郭旭院士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软件,尤其是CAE软件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郭旭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工业软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严重依赖国外产品,对产业链安全构成潜在威胁。2022年,我国CAE软件国产化率不足20%,市场规模较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关键技术、产业生态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
针对这些差距,郭旭提出了缩小与国外差距的策略:一方面,要久久为功,继续研究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通过场景开放和工业界推广应用,健全应用生态,在重要领域实现CAE仿真软件的国产化。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于完全照搬现有软件架构和技术,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对国外软件的功能超越。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郭旭认为,当前CAE软件的智能化趋势明显,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技术为CAE软件的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他建议我国应紧抓这一战略机遇,通过系统化布局快速推进相关工作,率先抢占制高点,实现软件功能的跨越式提升。
为了提高我国工业软件的自主创新能力,郭旭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打通技术转化链条,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大工业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工业软件研发。
此外,郭旭还强调了开源模式在推动中国工业软件产业模式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通过开源模式可以链接产学研用各方优质资源,面向特定工业需求快速迭代工业软件产品,形成中国特色工业软件开源生态。
在谈到个人及团队在自主可控CAE软件研发方面的成果时,郭旭表示,大连理工大学力学学科长期致力于自主可控CAE关键技术和软件研发,取得了显著成果。团队自主研发的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和DLUTOPT等软件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工程应用,包括协助型号研制单位解决“祝融号”火星车研制中的结构超重难题等。
展望未来,郭旭团队将继续在人工智能赋能的智算CAE软件研发方向上持续发力,以底层算法和技术创新推动CAE软件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他们还将着力建设一流的CAE软件创新实体,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促进产教融合,搭建工业软件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工业软件生态建设。
最后,郭旭向青年科技人才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有情怀,担当大任;二是要有担当,志存高远;三是要有作为,矢志创新。他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敢于走出“舒适圈”,挑战“无人区”,不断开辟新的科研领域。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图片链接已保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