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银行“断卡”行动持续推进,新年伊始,手机银行交易限额再度收紧,包括桐城农商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相继调整个人银行结算账户非柜面支付业务限额,以防范电信诈骗和反洗钱,但部分银行的“一刀切”做法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银行“断卡”行动持续深化,新年伊始,手机银行交易限额再度收紧。1月8日,桐城农商银行发布公告,将部分符合条件的手机银行客户单笔及单日交易限额从50万元以上大幅下调至2000元。与此同时,包括国有大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也相继发布通知,表示将调整个人银行结算账户非柜面支付业务限额。

  自2020年反诈工作全面铺开以来,银行在多个层面强化了银行卡管控措施,如加大对非柜面渠道交易的限制、加强对“睡眠账户”和“一人多户”的排查力度,以及严格一类卡开户条件等。然而,一些地方或银行在执行过程中采取的“一刀切”做法,导致部分客户受到“误伤”,引发了广泛讨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如何“提高限额”“解除限额”的帖子热度持续上升。

  桐城农商银行此次调整主要针对“睡眠账户”,即近一年内无交易记录且单日限额大于50万元的客户。该行表示,此举旨在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管理,更好地保障客户账户资金安全和合法权益。然而,该公告在发布后不久即被删除,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桐城农商银行早在2024年6月就曾发布公告,称将根据客户身份信息及账户使用情况实施账户分级分类管理,并根据账户交易情况动态调整非柜面渠道交易限额。此外,中国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滨海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也相继发布了类似公告。

  实际上,银行对非柜面渠道交易限额的调整已成为常态。目前,许多银行不仅对二类卡设置了交易限额,对一类账户也实施了限额管理,单笔/日交易限额从5000元至2万元不等。同时,多家银行表示,使用银行卡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不受日交易限额限制。

  银行“断卡行动”自2020年启动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显著成效。从清理“睡眠账户”到整治“一人超量账户”,再到加强对个人银行账户、企业对公账户的管控,银行在防范电信诈骗和反洗钱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然而,在执行过程中,部分银行的“用力过猛”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针对银行卡转账限额的调整,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扬律师提醒,盲目提升银行卡交易额度的用户一旦遭受电信网络诈骗,可能会面临更高额度的财产损失。同时,清理“沉睡账户”不仅有助于提升金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还能有效防范不法分子利用这些账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为了优化客户体验,部分银行已在提额措施上做出了改进。例如,有的银行上线了手机银行申请提额的功能,当客户在一定时期内的流水符合一定要求后,可以自行在手机银行上申请提额;也有的银行表示,一类卡新用户开户三个月后,手机银行会自动调整限额,最高可达100万元。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