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民银行最新举措发行央行票据,旨在丰富香港高信用等级人民币金融产品,完善收益率曲线,并释放稳定汇率信号。政策工具储备充足,以应对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

人民银行最新举措再次为人民币注入强心剂。1月9日,人民银行宣布,为深化香港高信用等级人民币金融产品体系,并优化香港人民币收益率曲线,根据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的《关于使用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合作备忘录》,将于2025年1月15日(周三)通过香港金融管理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债券投标平台,招标发行2025年第一期中央银行票据。

该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为6个月(182天),采用固定利率附息债券形式,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发行规模高达人民币600亿元,起息日为2025年1月17日,到期日为2025年7月18日,如遇节假日则顺延。

此外,第一期中央银行票据的面值设定为人民币100元,采用荷兰式招标方式发行,招标标的为利率。

稳定汇率预期,防范贬值风险

央行票据作为人民银行的一种短期债务工具,具备回笼资金、收紧市场流动性的功能。此次在香港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不仅有助于调节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还能丰富离岸市场高信用等级人民币金融产品种类,完善香港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稳定汇率市场的角度看,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人民银行此次在香港市场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将在一定程度上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释放稳定汇率的明确信号,从而遏制近期离岸人民币的贬值趋势,防范短期内人民币贬值预期过度累积。

事实上,通过发行央票等方式调控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已成为监管层常态化的汇率调控政策工具。这与人民银行近期强调的“三个坚决”——坚决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处置、坚决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实现、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共同传达了更加清晰有力的稳定汇率信号。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表示:“离岸央票作为政策工具箱的一种,通过发行不同期限的离岸央票,既能完善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回收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稳定汇率市场预期。”

近期,人民币波动幅度有所加大,其中1月3日在岸人民币跌破7.3,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业内认为,在国内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定的背景下,美元指数波动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然而,随着600亿元央行票据发行消息的公布,离岸人民币呈现升值趋势,截至当日14时51分,离岸人民币最新报7.3503,日内升值0.05%;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则为7.3316。

政策工具储备充足,应对汇率波动

近期,受外部因素扰动,人民币汇率呈现偏弱运行态势,汇率弹性有所增强。展望2025年,明明指出,美元指数或维持高位震荡,潜在的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等外部扰动因素可能成为人民币汇率面临的最大风险。但其中也可能存在预期差,如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幅度和节奏可能不及预期,中美积极展开经贸磋商以有效缓和市场情绪等,这些因素可能阶段性支撑人民币汇率表现。

此外,今年基本面因素仍有望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支撑。一是国际收支总体稳定,我国贸易结构和区域不断优化,对汇率形成有力支持;二是国内政策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共同助力基本面修复回升,进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一定支撑。

明明认为,人民银行当前拥有丰富的政策工具储备以应对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包括稳定中间价报价、增发离岸央票、稳定远期汇率以吸引外资持债等。王青则判断,为有效应对外部经贸环境变化,2025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将趋于加大,贬值容忍度也会有所提高,但将继续围绕合理均衡水平双向波动。短期内,考虑到美元可能继续强势运行一段时间,人民币在跌破7.3后或还有一定下行空间,但汇率市场风险总体可控。

王青进一步指出,如果未来出现人民币汇率背离基本面的急涨急跌情况,监管层将及时动用稳汇率工具进行干预。除了强化在岸市场人民币中间价调控、适度调节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之外,还可择机动用下调境内企业境外放款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境内美元存款利率、上调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政策工具。历史表明,这些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引导市场预期、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