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与飞行汽车赛道
AI导读:
多家车企在2025全球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人形机器人,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和飞行汽车赛道,推动智能产业发展。车企具有自研技术、产业链复用和生产线应用场景等优势,将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探索新的销售增长点和品牌形象提升。
近日,在2025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英伟达展示了由14款人形机器人组成的“机器人军团”,其中6家中国企业如小鹏汽车参与其中。这股具身智能热潮同样席卷中国,多家车企纷纷争抢核心技术人才,加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在2024年末,已有车企成功展示了灵活敏捷的人形机器人。
目前,比亚迪、特斯拉、广汽、上汽、长安、奇瑞等近10家车企已涌入人形机器人这一千亿级新赛道。同时,车企在飞行汽车领域的布局也加速推进,小鹏、吉利、广汽、长安等企业正加速布局这一万亿级市场。人工智能(AI)的深入发展,正推动车企抢滩布局未来产业,引发巨大变革。
最新动向显示,车企正在积极“招兵买马”造机器人。比亚迪、广汽等车企已发布招聘信息,涉及人形机器人、双足机器人等研究方向。广汽集团更是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在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此外,小鹏汽车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艾伦”也已亮相。
随着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许多自动驾驶领域的中高端人才正在向这一领域转移。他们看重的是具身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机会。同时,具身智能的核心AI技术人才的年薪可达百万元左右,薪资增长空间巨大。麦肯锡报告预测,2030年中国对熟练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将增至600万,人才缺口可能多达400万。
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市场,不仅是为了提效降本,还可以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形势带来的产能调整。广汽、小鹏等车企的人形机器人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量产,并逐步应用于安防、康养、汽车后市场等领域。同时,车企也在探索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工厂和线下门店等场景。
车企造机器人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多年自研技术带来低成本优势;二是汽车产业链可在机器人上复用;三是汽车生产线提供了天然应用场景。这些优势使得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先发优势,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变化。
未来,车企将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未来理想100%会做人形机器人。同时,车企也在探索通过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布局,进行品牌与业务探索,追求新的销售增长点以及提升品牌形象。
观察人士认为,车企与机器人企业之间将形成竞合互利的关系。无论是技术研发与应用市场的互补,还是产业链整合,双方都将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智能产业的发展。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