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CES展会上,机器人成为热门话题,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引发众多人群围观。随着AI大模型演进,机器人市场持续升温,人形机器人成未来趋势,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在每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机器人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随着越来越多的消息指出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工厂生产线,以及各类公司纷纷涌入这一领域,机器人似乎正逐步走进人类的日常生活。

在今年CES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扫地机器人不仅在持续迭代,甚至已经“长出手脚”,而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更是吸引了大量观众围观并进行交互体验。

除了创业公司,整车厂、手机厂商等终端厂商也在积极寻求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机会。这背后,AI大模型的持续演进加速了终端能力的泛化,空间计算等关键技术能力也在快速发展,为机器人市场的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大模型能力仍在持续演化,空间计算的发展也尚处于早期阶段,因此寻找更多切实的应用落点显得尤为重要。

曾获得埃隆·马斯克点赞的宇树科技在此次CES上展示了其四足机器狗、四轮机器狗和两足站立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稳定完成上下楼梯等任务,还能够在现场与观众进行互动。据悉,宇树科技与英伟达保持了深入合作关系,其机器人在海外销售情况良好,CES正式开展半天以来,从国内带去现场的样机就已经全部售罄。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让机器人走进个人家庭应该是这个行业从业者的共同期待。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是从单一工业场景逐渐扩展到复合化工业场景,积累足够经验后再进入生活场景,从简单的家务开始,进而演进到可以陪伴、帮助人类。但目前这一领域仍处于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

传统理解中的扫地机器人如今也具备了更丰富的能力。例如,追觅科技在扫地机器人基础上增加了仿生多关节机械手技术,可以实现30cm空间扩展,夹取400g-500g重量的物品,并通过大模型让物品归位。此外,扫地机器人还配备了仿生机械足,可以完成4cm以上的越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扫地机器人也进一步演化成了割草机。九号机器人展出的割草机产品能够实现更大作业范围、效率也大幅提升,预估是行业平均效率的2-3倍。这主要得益于割草机的行走速度更快、充电速度更快以及定位技术更可靠。

在傲鲨智能展台,一款外骨骼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关注。这款穿戴类机器人能够帮助人类在重体力岗位工作时减轻负担,例如应用在电力、矿山、机场地服等场景。目前,该公司除了在国内落地应用外,还重点布局了包括东南亚、中东、迪拜、日本、德国汉堡等海外市场。

IDC全球及中国副总裁王吉平表示,虽然每次在各类展会上机器人产品都很受欢迎,但最终能实现多少销售目前看是有限的。在他看来,观察近十年来参展的机器人会发现,机器人变得更加轻盈、智能了。这是一个需要逐渐过渡、调整的过程。

对于未来机器人的发展,王吉平认为一方面会向具身智能进一步推进,走向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则是对既有消费机器人能力逐渐完善、甚至扩展应用场景。比如,在扫地机器人上增加机械臂、转换成剪草机等,后者的均价会远高于日常家用扫地机器人。

除了创业公司外,越来越多主业从事汽车甚至手机生产的厂商也开始加入机器人研发大军。这背后是包括多模态大模型、空间计算等关键技术快速迭代打开了更大可能性。

随着AI大模型被应用到各类终端以及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和电气化发展,构成机器人的多条关键技术要素都与既有产业有了重合。因此,未来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一名MR领域从业者表示,AR未来在推动具身智能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两大关键能力:第一视角多模态大模型和能完成人类动作的能力。而智能眼镜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就会逐渐搭建起一个第一视角的多模态大模型。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近日也对其计划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逻辑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机器人的关键路径包括空间感知、强大的“思考”能力以及人形机器人的肢体能力。虽然从技术到真正成熟落地并不容易,但可以分阶段实施、规划阶段性产品周期。

整车厂的进入某种程度上与产业链存在交集有关。特斯拉旗下Optimus此前展示的“进厂打工”场景正是分拣车用电芯。此外,机器人本身的动力系统也在改变。波士顿动力公司此前发布的机器人采用了电驱路线,这与目前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十分接近。

群智咨询执行副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陈军指出,2024年全球机器人出货规模约4700多万台,2025年将实现近6000万台出货量,维持18%年增速。其中占据市场80%比重的依然是服务型机器人,这其中有近70%用在清洁场景。而人形机器人的量还非常小,2024年总体量不到4000台,预计2025年全球出货约5000台。

不过,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以及AI技术的融合应用,陈军认为机器人赛道虽然目前体量较小但处于增长较快的阶段。未来随着机器人真正进入家庭,其想象空间将会很大。

王吉平指出,这也是终端厂商要积极布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机器人具备很高可移动性可以在很多空间找到应用落点。因此机器人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还在产业发展初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CES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