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资母基金再扩容,科创与未来产业基金双轮驱动
AI导读:
上海国资母基金近期宣布设立科创三期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规模分别达到60-80亿元和100亿元,旨在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和杠杆效应,推动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
上海国资母基金动作频频,再添新成员!1月9日,上海科创基金生态大会盛大召开,会上,上海国际集团宣布发起设立目标规模介于60亿元至80亿元的上海科创三期基金。就在前一天,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投资策略正式揭晓,该基金规模高达100亿元,现已完成备案,预计近期将拉开子基金遴选工作的序幕。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上海国资母基金的整体规模将迎来160亿元至180亿元的增长。
会上,上海科创基金携手上海国际集团、上港集团、长宁国投、上海信托、建元信托等新老投资人,共同签署了上海科创三期基金的合作意向书。以此为契机,上海科创基金的管理规模有望正式迈上200亿元的新台阶。
上海科创基金,作为上海国际集团在2017年倾力打造的全国首家以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核心使命的市场化母基金,其管理规模现已达到140亿元。该基金始终致力于引导各类资本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核科技领域投资,已成为全国科创投资领域的标杆平台。
截至目前,上海科创基金已投资超过90只子基金,子基金管理总规模接近2500亿元,投资组合企业数量接近2500家,其中包括高新技术企业14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13家,以及上市企业14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71家。
据悉,上海科创基金子基金超过80%的资金都投入到了早期和小型企业,投资组合中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数量占比合计超过90%。目前,该基金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化及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环保新能源等产业链上,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子基金及项目集群,累计投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相关企业超过400家,累计投资金额约226亿元。
此次科创三期基金的设立,旨在进一步强化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和杠杆效应,推动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和拓展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科创生态发展模式。
上海科创基金总裁杨斌表示:“我们既要支持‘硬科技’,更要寻求‘核爆点’。上海科创基金将依托母基金生态优势,精准发力,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除了科创母基金系列外,上海国际集团还设立了规模为15亿元的S基金,并持续打造目标规模达100亿元的科创系列接力基金,旨在推动更多创投基金参与到科创企业的投资接力中。
截至目前,上海科创基金已初步构建起以母基金为主体,以S基金和直投基金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品矩阵。
近年来,科创企业因其高投入、长周期、研发及商业化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对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的持续陪伴与助力需求迫切。为此,上海国资持续布局市场化国资母基金,致力于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1月8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投资策略正式发布。该基金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基金期限为15年,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延长3年。在风险宽容方面,该基金坚持市场化运作,宽容失败、尽职免责;在投资模式上,采取“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的方式。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透露:“2025年,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将有一系列投资项目落地,包括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AI for Science、量子科技等,都将是我们的投资方向。”
据了解,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聚焦颠覆式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以及前沿平台性技术方向的孵化和早期投资,重点关注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材料等六大未来产业,与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形成功能链接,共同构成“3+1”的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群,从而形成上海市从早期科技成果孵化到产业整合的完整科技投资体系。
魏凡杰表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定位为逆周期耐心资本,将以人为核心,重点支持具有创业潜质的科学家、拥有科学家精神的创业者、具备前沿科学转化能力的投资人,并且将重点支持具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人。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