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成果显著
AI导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成果显著,经济总量增长迅猛,川渝两地共建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未来将继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月9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周年成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指出,成渝地区经济总量五年间从不足6.3万亿元增至8.6万亿元,占比全国经济由6.3%提升至6.5%以上。
川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产量及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全球三分之二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及超1亿台智能手机出自川渝。四川省副省长李文清强调,川渝正加速补链强链,打造全球前十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亦在两地共建。
李文清指出,川渝已汇聚超2000家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全国每七台汽车中就有一台产自川渝,超过五分之一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此外,成渝地区还协同打造数字经济,吸引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落户,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解析量均突破380亿个(次)。同时,两地还加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合作,开通川渝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
李文清表示,川渝将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未来产业。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方面,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武新介绍,川渝两地联动实施197项改革措施,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取得初步成效,实现毗邻地区公平竞争交叉审查、互评政策措施626件,建成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22条,两地间人员往来频繁,互访游客每年超过1亿人次。
陈新武指出,川渝两地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以川渝高竹新区为典型,实现一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统一79项税费政策,纳税人办税时长大幅缩短。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川渝联合发布355项“川渝通办”事项,办理时间平均压缩一半以上,企业跨省市“一键迁移”成为可能。未来,川渝将坚持“一盘棋”思维,共同推动国家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优先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探索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建设“数字成渝”,打造一批标志性改革成果。
陈亚军表示,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国家发改委将组织总结评估,推动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并适时启动“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谋划战略任务,储备重大项目,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