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债补涨、以旧换新政策加码及企业核减注册额度动态
AI导读:
信用债市场补涨行情启动,分析师看好后续空间;中央财政加大“以旧换新”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易商协会密集披露多家企业申请核减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注册额度情况。
1、信用债补涨行情显现,分析师看好后续空间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近期,信用债市场补涨行情已启动。中信建投固收首席分析师曾羽指出,上周(12.30-1.3)利率走强,长端尤为明显,信用估值亦有所上升,补涨趋势初露端倪。金融债估值,特别是长端下压显著,当前信用利差虽有压缩但仍存空间,5YAA+中短票利差仍接近60BP,后续有望进一步压缩。信用债补涨行情或刚开始,城投品种后续空间或更大,二永短端有望继续走强。信用连续几周行情弱于利率,主要归因于利率下行确定性较高时,信用因流动性偏弱成为“次优”选择,同时年末基金、理财等机构行为也影响了信用行情的充分展现。展望未来,信用利差仍处性价比中性偏上水平,补涨行情有望持续。
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认为,短期内信用债补涨空间犹存,建议优先把握右侧机会。后续补涨空间较大的品种包括1年期各品种、2-5年期中低等级非金融品种、4年期券商次级债以及7-10年期长久期非金融品种。对于负债端稳定性较弱的机构,可优先关注2-3年期隐含评级AA+、AA非金融信用债品种,当前利差保护相对充足。4-5年期票息较高的中等资质债券也可适当布局,作为底仓配置。高流动性债券则可择机交易,博弈利差收窄机会。对于负债端稳定性较高的机构,可精选优质主体,逢高配置长久期品种,提前布局以博取票息收益,当前7-10年期长久期非金融品种利差较高,配置性价比显著。
兴业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左大勇表示,债市情绪再次升温,应关注信用债的补涨表现。中期来看,需关注整体预期变化对信用债中长期增量资金入场节奏的影响。近期信用债套息价值边际走高,短期内投资者可结合资金面变化,适度对中短端+中高等级信用债采取加杠杆套息策略,增厚收益。当前利差被动走阔,城投债短久期下沉确定性较高,投资者可持续关注1年期AA-级和3年期AA级城投债的参与机会。同时,可适度关注10-15年期、流动性相对较好的偏高等级超长信用债的参与价值。
2、中央财政加大“以旧换新”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券报报道,1月8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透露,2025年财政部将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两新”资金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近日,中央财政已预下达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810亿元,支持各地政策持续实施。符金陵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对资金需求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如将设备更新项目支持范围扩大至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将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的产品由8类增至12类;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助标准平均每辆车由6万元提高至8万元。同时,加强财政资金政策联动,对符合条件经营主体的设备更新相关贷款本金,在中央财政贴息1.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进行额外贴息,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允许各地探索补贴政策与金融支持联动,放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应,推动更多高质量耐用消费品进入居民生活。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指出,过去几轮消费补贴乘数趋于下降,产品保有率上升可能影响政策效果。估算显示,2024年四季度以旧换新补贴可能超过1100亿元,财政乘数约2.8。2025年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有望成为消费品补贴强度最大的一年,对社零总额形成明显提振。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官陈果认为,“两重”“两新”是今年政策亮点,也是未来扩内需加码的重要着力点,值得投资者战略性重视。预计2025年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加力支持“两重”建设,新型城镇化或为重点方向;“两新”方面,支持范围和规模有望再拓宽,消费电子可能成为以旧换新方面的增量,设备更新层面推动各领域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望成为政策重点导向。
3、交易商协会密集披露核减名单,多家企业申请核减注册额度
据Choice数据统计,1月8日,共有12家企业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提交了13笔核减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注册额度的申请,共计核减注册额度72.39亿元,其中8家为城投企业,其余4家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融资租赁等业务,分布在山东省、湖南省和江苏省。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