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
AI导读:
近期粮食企业反映高温导致粮食霉变等问题,专家指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推进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制度为核心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回顾了改革历程,提出了实施目标价格补贴、强制性烘干等措施。
近期,在一次座谈会上,粮食企业代表纷纷反映,2024年入冬以来,异常高温天气导致粮食霉变频发,储备粮轮换引发价格季节性剧烈波动,大豆收购后面临销售困境。对此,业内专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速推进粮食目标价格补贴制度为核心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历程概览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其核心始终聚焦于粮食价格。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79年起,部分改革启动,粮食收购价格大幅提升,统购数量逐步减少,集市贸易恢复,多渠道经营格局初现。1985年,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的“双轨制”实施,农户余粮自由上市。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粮食“购销同价”全面实现,价格“购销倒挂”、财政补贴等问题逐步解决。1993年底,粮食供应票证取消,粮食价格和购销全面放开,粮食储备体系和风险基金建立。1998年后,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2001年,国务院印发文件,大幅缩小保护价范围,探索国家财政补贴直接补给农民。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提出短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价格逐步提高和托市收购的频繁启动,最低收购价实际上变成了政府定价和国家储备企业统一收购,政府补贴负担沉重。201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启动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对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和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价补分离”。
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旨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保护农民利益。该制度规定,每五年制定一次保证种粮农民最低收入的目标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目标价时,政府补贴差价。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明确了农产品补贴政策。2013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方案率先在新疆实施,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重大突破。随后,东北大豆也实行了目标价格补贴制度。
目标价格补贴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能保证农民基本收入,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与建议
2024年11月,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北方大部分地区暖冬特征显著,导致粮食霉变问题严重,危害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解决霉变问题的关键在于及时烘干粮食,但烘干设施严重不足且成本高,农民使用意愿低。因此,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建立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尽快在玉米、小麦、稻谷中实行目标价格改革,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对高水分新粮实行强制性烘干,规定水分标准,不达标不收购;三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应配套建设与储备规模相适应的烘干设施,提供仓储和烘干服务;四是规范国家储备粮轮换行为,提前公开信息,减少对市场价格的干扰;五是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保护性收购应回归市场价格过低时,按补偿农民种粮成本原则制定;六是规范粮食进口行为,提高透明度;七是加强对粮食供求信息的搜集和披露,引导市场价格形成。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本文为作者在中国农业大学新年经济论坛上的发言稿,有删减。)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