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与生态环境部联合举办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专题活动,强调金融机构加强对绿色重点行业的分析研究,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到2027年,加强政策协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生态环境部携手举办了一场以“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的专题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并发表讲话。

朱鹤新强调,金融机构需深化对绿色重点行业的探索,勇于创新,拓宽绿色金融产品范围,主动对接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项目清单,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融智服务。他呼吁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平衡好质量与总量的关系,在绿色金融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注重其对环境效益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支持效果。

据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存量规模已超过35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亦达到3.9万亿元。

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延续至2027年

近年来,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10月,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多项重点措施。

该《意见》明确了四大重点领域:支持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支持生态保护修复。这些领域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新格局,同时兼具商业可持续性,资金需求巨大,通过金融支持可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

朱鹤新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高质量阶段,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需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支持目录和统计制度,明确绿色金融的重点方向,并完善环境权益登记、担保、评估等配套政策,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目前,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政策框架已基本构建完成,下一步的重点在于政策的落实。在激励约束方面,人民银行将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至2027年,并有序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扩围试点,及时评估试点效果,合理确定支持范围并推广至全国。同时,健全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表现进行评估,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切实提升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质效。

加强政策协同,深化合作

在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产业部门、金融部门和市场主体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赵英民强调,要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完善项目推介机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强化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中国银行副行长张小东表示,中国银行密切跟踪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制度和市场动态,持续为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提供融资支持,助力经济活动的低碳转型。目前,中国银行境内的绿色贷款已突破4万亿元,绿色贷款占比超过20%,今年以来,中国银行净新增投放的贷款中约50%投向了绿色产业。他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金融机构准入、生态环保项目库的投融资信息共享、重点行业排放主体的碳足迹数据库共享等方面加强指导支持。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需要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耗,还需要推动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峰指出,碳足迹管理是推动重要资源有效回收和加大再生资源利用程度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资源循环领域仍存在碳足迹因子数据缺失、碳减排难核算等问题。他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探索完善资源循环领域的碳减排管理体系,将再生资源的减排效果纳入产品碳足迹认证和碳排放核算体系。

文峰强调,资源循环行业将不断涌现新模式、新形态、新技术,加快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成为继新能源之后绿色金融的又一重要应用场景。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