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介绍了在去库存背景下,武汉、广州等城市通过土地收储和盘活存量土地的成功案例,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重启对解决资金难题的作用。

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探索土地“收储”与商品房“收储”的双重路径,以激活市场潜力。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自然资源部已公布约20宗盘活存量土地的典型案例,涵盖收回-调规-供应、分割-收回、容积率漂移等多种模式。

其中,武汉、广州等城市在盘活闲置土地上取得显著成效。武汉通过“商改住”模式,成功出让多宗地块,如P(2024)112号地块,原为280米超高层商办楼,后调整为住宅、公共服务用地,配备图书馆。广州方面,国企越秀地产积极参与土地收储,多宗地块由商业转为住宅后重新出让,政府提供等值票据作为补偿。

此外,万科在广州南站商务区摘得三宗地块,标志着存量土地盘活的又一成功案例。然而,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尽管有成功案例,但土地盘活仍面临较大难度,闲置土地规模庞大,主要因片区供应量过大、规划不合理导致。

为支持存量闲置土地盘活,2024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自然资源部提出的政策措施,旨在帮助企业解困。然而,盘活工作仍面临多个“卡点”,如地方政府积极性不足、跨区换地难、回收价格难达成一致、土地类型调规限制多等。

为解决资金难题,中断多年的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重启。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明确了专项债收购收回存量闲置土地政策的工作细则,旨在减少市场存量房地产用地规模,增加资金流动性,促进有效投资。

目前,部分城市已在积极对接申报土储专项债,其中地方国企、平台公司的闲置土地成为收储重点。但中指研究院建议,应加大对民企的支持力度,促进收回的土地形成有效供给。李宇嘉建议,政府可采用地票作为交易凭证,鼓励现有开发商继续参与开发活动,并强化自然资源部门与规划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同探讨规划层面的适度放宽。

在配套资金上,除了专项债外,央行也表示将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市场化收购房企土地,以缓解房企资金压力。

(图片链接保留,内容未做删减或修改,数据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