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召开工作推进会,六大银行与六家企业达成融资对接协议,首批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项目签约,合作金额达130亿元,旨在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与生态环境部携手,共同召开了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旨在分享绿色金融服务的经验,并举行了重点项目的签约仪式。会上,六大银行与六家企业达成了融资对接协议,标志着首批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合作金额高达130亿元。

绿色金融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能源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具有投资周期长、融资需求大的特点。绿色金融作为服务这一战略的关键手段,对于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会上,六大银行分别与六家企业签署了融资对接协议,包括中山翠亨新区横门西水道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等六个标志性项目,既有框架协议,也有现场授信,展现了绿色金融的强大支持。

央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朱鹤新在会上强调,本次会议不仅标志着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项目联合推介机制的正式成立,还旨在推广重点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对接企业需求和融资服务。未来,央行将选择重点地区举办相关会议,确保对接工作的有效实施。

朱鹤新还指出,金融和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的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支持目录和统计制度,明确绿色金融的重点方向,并加快完善环境权益登记、担保、评估等配套政策,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金融机构则需加强对绿色重点行业的分析,探索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对接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项目清单,提供市场化、法治化的融资融智服务。

绿色金融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绿色贷款存量规模超过35万亿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达到3.9万亿元。

朱鹤新表示,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全球来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从国内来看,“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然而,我国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关键期。

为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需发挥多方合力。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绿色金融的重要性,管理部门则需加强绿色金融基础制度保障,共同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在会上指出,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为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生态环境部门将与金融部门深化合作,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赵英民提出了四方面建议:一是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衔接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等;二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EOD项目融资渠道;三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加快制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四是加强部门协同力度,健全项目推介机制,努力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绿色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央行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2025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绿色金融大文章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意义重大。朱鹤新指出,绿色金融已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预计未来几年增速将逐渐放缓。因此,在关注绿色金融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对环境效益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实效。

对于下一步工作,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表示,将强化部门协作机制、激励约束和业务创新。2024年10月,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政策框架。彭立峰强调,未来将持续深入抓好政策落实,加强央行与金融机构、生态环境系统的协同合作,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