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政策利好,多地政府出台支持政策,推动人形机器人实现智能、高效、规模化应用。企业纷纷公布人形机器人最新进展,但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挑战。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建设和商业化落地将加速推进。

人形机器人产业再迎政策利好!1月6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将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实现智能、高效、规模化应用。具身智能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实体形态,需具备“本体+环境+智能”三要素,而人形机器人则被视为具身智能的最佳代表。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从国家到地方,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政策文件,旨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据陕西创投协会新一代高端装备委员会委员黄超亮介绍,人形机器人未来应用空间巨大,理论上可应用于工业生产、生活服务、医疗、应急等多个领域,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技术问题,需要持续研究突破。

为培育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多地政府已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根据《征求意见稿》,到2027年,北京市将培育不少于50家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形成不少于50款量产产品,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行业应用,量产总规模将率先突破万台。陕西省则计划到2027年,全省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并在关键核心部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此外,上海市、重庆市、杭州市等地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期,多个机器人相关企业纷纷公布了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包括运动控制、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迭代。如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可实现全身多关节协同的大范围运动与动态平衡;上海矩阵超智集成系统有限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MATRIX-1;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则发布了全新通用人形机器人Wanda2.0。此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回应市场关切,披露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进展。

尽管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但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人形机器人量产仍面临硬件本体拟人化程度低、运动控制缺乏稳定性、空间感知数据和算法有待提升、自然语言模型不能满足任务理解/推理能力等问题。因此,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需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以应用驱动研究。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落地,如鼓励国企率先开放一批应用场景,支持场景方和技术方深度融合、联合研发。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型传感、生物仿生、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建设和商业化落地将加速推进。在政策及市场的推动下,众多科技厂商将相继入场机器人本体制造、布局AI大模型等核心环节,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