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一万物放弃超大模型,专注产业大模型及商业化
AI导读:
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表示,公司将放弃超大模型,转向发展小参数、适中的行业模型,并与阿里云成立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此举旨在应对高昂的预训练成本和商业化压力。
“六小虎”之一的大模型创业公司零一万物或将成首个放弃预训练的公司?1月7日,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回应媒体称,鉴于高昂的成本,仅大厂能够维持超大模型,零一万物2024年以来的目标已转向发展小参数、适中的行业模型。
对于预训练团队和Infra团队的去向,李开复透露,愿意继续从事超大参数模型训练的成员已加入零一万物与阿里云共同成立的“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此前一天(1月6日),有传言称零一万物有意将预训练团队和算力资源整体出售给阿里,但此消息已被零一万物和李开复否认。1月7日晚间,零一万物再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明确表示,并未放弃预训练。如今,李开复的最新回应表明,零一万物未来将更加专注于“产业大模型”及其应用落地,将“超大模型”的预训练工作交给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4年10月,就有关于零一万物放弃预训练的传言,但李开复在当时的线上发布会上发布了预训练模型Yi-Lightning(闪电),并明确表示“零一万物绝不会放弃预训练模型工作”。
自2023年3月李开复亲自筹备创业以来,零一万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多次“成长之痛”,包括被质疑大模型抄袭、多名高管离职、被传放弃预训练等风波。随着预训练成本不断攀升,商业化压力日益增大,转型已成为零一万物的当务之急。
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模型创业公司在2024年将分出胜负,2025年将决定生死。许多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因创新力、算力和变现能力不足而面临市场淘汰的风险,而真正拥有用户基础的AI初创企业将脱颖而出。
零一万物与阿里的业务合作始于5天前(1月2日),双方联合宣布启动“产业大模型实验室”,旨在加速大模型从技术到应用的落地,并进一步扩大产业大模型的生态整合。此次合作也标志着零一万物转型的开始。
李开复表示,零一万物未来不会继续发展超大参数的模型,因为这些模型在车企、金融、游戏等领域并不适用。他强调,零一万物将致力于发展与Yi-Lightning(零一万物的20B模型)相似规模或更小的模型,以适应更多行业场景。
除了模型训练策略的调整外,零一万物还考虑将游戏、金融等AI业务拆分进行独立运营和融资。对于业务拆分的逻辑,李开复表示将先与投资人沟通,了解投资意愿。
李开复指出,创业公司的生存之道在于善用每一分钱,而不是盲目投入更多资源。他坦言,如果坚持一些负担不起的项目,对初创公司来说并非明智之举。
在过去一年中,零一万物动作频频,但战略方向似乎一直在调整。2023年5月,零一万物官宣To C产品万知,李开复也表示要坚决发展To C业务,并拒绝赔钱的To B业务。然而,短短半年后,零一万物发布了基于Yi模型构建的一整套大模型To B解决方案,并表示未来To C业务将面向海外。
与此同时,零一万物的核心管理团队在过去一年中也经历了多次变动。核心高管李先刚、黄文灏、曹大鹏、潘欣等人均已传出离职消息。
零一万物创业历程大事件图片来源: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一位资深投资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部分投资人一开始就对李开复的大模型创业项目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只是凑热闹。同时,创新工场近几年的投资也并不顺利,募资出现问题,因此只能转向大模型创业。
盘和林分析指出,当前所有大模型团队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要么背靠平台企业,要么应用具有变现能力。然而,现在“六小虎”基本上都没有实现短期盈利的能力,因此背靠平台成为唯一的生存之道。当前中小型AI企业面临资本、用户和算力三重瓶颈,只有平台企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2024年的“百模大战”后,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六小虎”格局。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和阶跃星辰均在今年获得新的资金加持,迅速成长为AI独角兽。然而,随着零一万物放弃大模型转做行业模型,其他几家大模型创业公司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盘和林直言,2025年将决定生死,许多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因创新力、算力和变现能力不足而面临市场淘汰的风险。
根据公开信息,大模型初创公司在2024年已经开始分化。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谱AI等大模型公司都在探索商业化和B端应用场景。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在2024年8月开始将部分精力投入到B端业务上,并正式发布了Kimi企业级API,以探索B端的商业模式。百川智能则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一大四小”五款AI医疗产品。MiniMax也在海外推出商业化产品,据公开报道,MiniMax向投资者表示公司在2024年的净收入将达到70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其C端AI社交产品Talkie上的广告。在一直难以商业化的AI初创公司中,这已是一个很高的预测数据。
李开复在零一万物公布To B战略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整个AI 2.0的发展已经进入“落地为王”阶段。他强调,要更多关注商机所在,而非过多谈论AGI(通用人工智能)和未来的梦想。
透镜咨询创始人况玉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对于大模型创业公司来说,2025年的商业落地能力将非常关键,并将迎来一个明显的加速期。他提到,之前AI四小龙(指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因技术研发过于超前于商业化而未能成功,投资人将吸取这一教训,对商业化能力的评估将更加务实。
李开复曾表示,当下的创业环境更具挑战性,创业者需要更加务实,不仅要依靠理想和技术,还要有产品。然而,他也乐观地预测,中国团队拥有庞大的市场、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强大的执行力,在应用落地上具备显著优势,中国团队弯道超车的机会已经到来。
2025年伊始,AI大模型明星公司就迎来巨变,而更为激烈的“生死战”似乎正在拉开序幕。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