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年吞吐量破5000万标箱,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速
AI导读:
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准箱的港口,面临外部挑战,上海加速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强化硬实力与软实力,修订《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提升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2024年底,上海港以第5000万个标箱的装卸完成,连续15年位居榜首,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的港口,树立了全球港口发展的新标杆。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跨境电商崛起及订单碎片化等挑战,上海港在保持纪录的同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中,既要强化硬件设施,又要提升服务软实力。
早在2016年6月,上海便通过了国内首部航运中心建设地方性法规。近日,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并将于2025年2月1日正式施行。
新《条例》旨在增强国际航运中心的“硬实力”,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蓝图和资源保障,包括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和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的提升,以及高效、绿色、畅达的集疏运体系的构建。过去一年,上海在水水中转、海铁联运、沿海捎带、国际中转集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5000万标箱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2024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部总经理丁嵩冰等人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建议。他们指出,上海港作为全球领先的枢纽港,面临全球经济疲软、腹地经济结构转型和适箱货供应链调整的挑战,需提升基础设施、优化法规政策、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上海市交通委积极响应这些建议,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功能布局,开工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侧作业区,打造国际中转集拼智能监控平台,实现两港联动货物在途运输的实时可视化监管。同时,上海港正在探索区港一体化监管方式,研究相关扶持鼓励政策。
在2024年底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座谈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提出,上海将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和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上海将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提高航运保险全球承保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制度规则创新,提升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为了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新《条例》聚焦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航运运价、数据、碳排放权和绿色燃料等交易业务,提升航运金融服务专业化和便利度,推动航运保险和再保险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背景下,上海港正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航运领域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