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老龄化加剧,老年期痴呆防治成为关键议题。国家发布行动计划,旨在构建防控体系。科研人员积极探索筛查方法和治疗新靶点,民间资本和人工智能也积极参与研究。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期痴呆疾病的防治已成为未来五年内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和痴呆症患者数量,国家卫健委等15部门联合发布了《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旨在到2030年构建起老年期痴呆综合连续防控体系。

该体系将全面覆盖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等多个环节,并强化科技支撑,以有效控制痴呆患病率增速,并营造友好的社会环境。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增至4亿多,老年期痴呆患者数量也将持续攀升,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构成严峻挑战。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接近1700万,占全球总数的近30%。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阿尔茨海默痴呆的发病率超过5%;而在8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更是高达30%。

为应对这一挑战,2024年我国迎来了两款针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进口创新药上市。然而,这两款药物并不能满足所有痴呆症患者的需求,其适应症有限且价格高昂。因此,开发更多自主研发的新靶点和新疗法,以及提升痴呆症的早诊、早筛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控制关键在于早期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然而,目前早期就诊比例仍然较低,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为改善这一状况,我国科研人员正积极探索痴呆症的筛查方法和治疗新靶点。

在筛查方面,2024年我国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如复旦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的“一滴血可提前15年预知痴呆症风险”等。在治疗方面,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能够调控神经突触可塑性的新型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靶点,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然而,国产阿尔茨海默药物的研发仍存在巨大空白,需要持续投入基础研究。

此外,民间资本也在积极投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如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涉及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同时,人工智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方面也展现出广阔前景,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