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方式,在山东、湖北等地成功并网发电,引发市场关注。该技术具有长时储能、低成本、环保等优势,预计在未来储能体系中的占比将达30%左右。

2024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崭露头角,成为储能领域的新星。山东肥城和湖北应城等地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成功并网发电,这一创新技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压缩空气储能,被形象地比喻为“空气充电宝”,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问题,还具备建设周期短、规模大、安全可靠等优势。业内专家预测,压缩空气储能在整个储能体系中的占比有望达到30%左右。

今年年初,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4年第1号公告,将包括山东省肥城市300MW/1800MWh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在内的56个项目列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其中,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占比高达两成。随着多个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建成并网,该技术已步入发展快车道。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它利用电网低谷时段的多余电力或风能、光伏发电中的弃电,通过电动机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储存热能。当需要发电时,释放高压空气并利用储存的热能预热,驱动透平膨胀机转动发电机发电。这一过程实现了空气压力能和热能向电能的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压缩空气储能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70年代,传统压缩空气储能就已在国际上得到发展。然而,传统技术依赖化石燃料。为了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应运而生。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它能够满足4-10小时及以上的长时储能需求,成本相对较低,且环保性能优越。此外,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的使用寿命可达30-50年,建设周期为2年,布局灵活,无地理位置限制,不燃烧化石燃料,无污染物排放。

以山东肥城国际首套300MW/1800MWh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为例,该电站具备强大的发电能力,一次充满可以发电180万度,持续供电6小时,能够满足数十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

随着新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长和电网对电力灵活性和稳定性要求的不断提升,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优势日益凸显。多家上市公司已积极布局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包括中国能建、云南能投、中绿电和陕鼓动力等。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发电总装机约33.2亿千瓦,发电量同比增长5.7%。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到2030年,我国长时储能装机规模将达约2300万千瓦,占同期新型储能装机总规模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