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正式公布
AI导读: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正式公布,明确了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定位,提出三阶段发展目标,旨在降低企业数据开发门槛,促进数据产业发展,为社会有效投资注入新动能。
科技日报北京1月6日电 (记者刘园园)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面世,标志着我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作为国内首个关于此领域的文件,其意义重大。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在国家数据局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指引》清晰地界定了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体系中的位置,并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方面,部署了一系列建设任务。这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因地制宜地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沈竹林进一步解释说,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范畴,从技术架构上看,它包括数据流通利用设施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网络设施、算力设施和安全设施。在主要功能上,它涵盖了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等全过程。从类别构成上,它则包括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数据基础设施。
据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介绍,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指引》为此提出了三阶段的发展目标,旨在逐步推进这一工程的实施。
第一阶段,计划到2026年,利用2—3年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的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和领域先行先试,并完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阶段,到2028年,目标是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和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并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
第三阶段,到2029年,将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主体结构,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并基本建立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体制机制。
除了阐述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愿景外,《指引》还明确了其总体功能、总体架构、重点方向以及算力底座等重要内容。其中,重点方向包括建设数据流通利用设施底座、数据高效供给体系、数据可信流通体系、数据便捷交付体系和行业数据应用体系等。
在算力底座方面,《指引》提出了推进算力资源科学布局、东中西部算力协同、算力与数据算法融合创新、算力与绿色电力融合以及算力发展与安全保障协同等多项举措。
沈竹林认为,《指引》的出台将有助于降低企业数据开发利用的门槛,培育数据产业的良好生态。据统计,我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19万家,产业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5%。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各类数据主体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赖的数据流通利用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完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推动数据产业的竞争有序和繁荣发展。
此外,沈竹林还指出,《指引》的出台将有利于促进社会有效投资,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未来5年的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两万亿元。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