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台国资创投容错新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AI导读:
近年来,多地政府纷纷出台国资创投容错新政,为国资创投提供宽松政策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上海、四川、广东等地均出台相关措施,完善国资创投容错机制,鼓励大胆投资。然而,细则完善和落地执行仍面临挑战。
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国资创投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已逐步成为“耐心资本”的核心构成。然而,如何确保国资创投能够大胆投资,成为业界关注焦点。为此,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容错机制,为国资创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
近日,上海发布的国资创投容错新政尤为引人注目。上海市国资委联合市委金融办发布的《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试行办法》规定,对股权基金的整体评价不以单一项目亏损或未达标作为负面评价依据,而是根据直投基金、母基金、专项基金等特点,对不同类型的投资基金设定不同的评价体系。这一新政不仅细化了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内容,更体现了上海在国资股权投资领域的深刻理解和专业性。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资本服务中心主任谢招煌表示,该“免责”机制有助于正确且客观地认识私募股权基金的制度优势,让更多国资基金管理人回归专业投资行业,树立长远投资观。同时,上海市国资委的分层分类、长周期考核评价体系更契合当前产业发展需要,为“耐心陪伴”提供了制度保障。
上海科创集团引导基金部总经理鞠铭认为,此次新政是上海市国资委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体现,也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此外,LP投顾创始人国立波、资深创投行业人士闫萌等也对新政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跳出了“容错”“容亏”的思维定式,回归尽职免责的核心原则,为创投行业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了上海,2024年以来,四川、广东、湖北等地也纷纷出台国资创投容错机制,放宽国有资本考核指标。如成都高新区提出差异化对各类投资基金进行容亏率考核;武汉市明确在投向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的项目中,亏损容忍率可高达60%;广东省则明确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考核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考核指标。这些措施均旨在鼓励国资创投大胆投资,支持科技创新。
然而,尽管各地在构建容错机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细则完善和落地执行方面仍面临挑战。LP投顾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尽管63%的受访机构已建立尽职免责(容错)机制,但77%的机构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对该机制认同度较低,64%认为纪检监察等部门缺乏共识,46%反映免责申报程序复杂。因此,业界呼吁进一步完善细则,确保机制可执行、可落地。
对此,谢招煌建议量化“尽职免责”操作细则,在全面、客观地认识国资基金的功能、使命、定位后,更科学地建立对基金管理人的“容错机制”。同时,鞠铭也表示,要鼓励国资创投大胆支持创新,还需进一步遵循市场和行业规律,提升专业度和判断力。
(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