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详细梳理了2023年宏观经济、银行业等运行状况,并增设专栏凸显金融防风险与立法进程加速。报告关注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物价变化及宏观审慎政策,重申明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近日,央行正式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简称“报告”),该报告全面审视了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银行业、非银机构、金融市场及宏观审慎等多个领域的运行状况。此次报告内容更加丰富,增设至十六个专栏,比去年增加了四个,凸显了监管部门对金融防风险与推动金融稳定立法进程的决心。

宏观层面,报告聚焦于宏观杠杆率、跨境资本流动及物价三大板块,并新增了对物价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的深入分析。央行指出,尽管2023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回升至298.1%,但结构正逐步优化,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上升显著,体现了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强化。同时,物价变化呈现结构性特征,未来有望在扩大内需等政策推动下温和回升。CPI与PPI的走势反映了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落后产能领域的物价下行则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

针对银行业,报告特别关注了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问题,指出非信贷资产占比过高及储蓄存款占比偏低等挑战。央行强调,信贷作为银行的主业,需避免偏离主业、过度依赖同业业务及忽视利率风险管理的倾向。同时,中小银行在负债端的脆弱性也需得到重视,以强化流动性压力监督及风险应对。此外,金融科技和社交媒体对金融风险的放大作用也被央行高度关注,显示出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认知的深化。

在宏观审慎方面,报告透露《金融稳定法》或将加速出台,以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央行提出,个体稳健并不等同于全局稳健,需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和新兴加密资产的监管,防范跨部门、跨条线的风险传染。未来,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进程或将加速,宏观审慎政策将成为央行调控的重要工具。

在报告的综述部分,央行重申了明年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同时维护汇率稳定,将稳增长与防风险两大任务紧密结合。

(图片来源:网络)(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