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违规炒股频发,监管重拳出击
AI导读:
2025年初,多地证监局连续开出罚单,揭示了证券行业多起违规炒股案例。2024年招商证券等多家券商因员工违规炒股被重罚。监管频频出重拳,但违规炒股现象仍屡禁不止。利益驱动是首要因素,券商需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约束,监管部门也需进一步升级监管措施。
2025年初,多地证监局连续开出罚单,揭示了证券行业多起违规炒股案例,其中包括国都证券原总经理违规持有并卖出“成大生物”股票亏损近131万,以及拥有17年证券从业经验的某券商老员工违规炒股近十年,累计亏损超58万等。这些案例再次凸显了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的严重性。
2024年,招商证券因多名从业人员违规炒股被证监会集中查办,63名员工遭罚,涉及金额高达8173万元,公司原总裁熊剑涛更是被终身禁入证券市场。此外,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多家券商存在员工违规炒股的情况,有的券商甚至有多名员工“触红线”,部分高管违规炒股还导致公司同步遭罚。
监管部门对此三令五申,但违规炒股现象仍屡禁不止。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郑彧指出,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驱使。若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接触到未公开信息并利用其进行交易,将构成更为恶劣的违法行为。
员工违规炒股频发也暴露出券商内部管理和外部约束机制的不健全。目前,券商采取定期抽查、系统监测等手段严防员工违规,但仍有部分员工铤而走险。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券商员工违规炒股的细节也被逐一曝光,包括违规炒股时间跨度长、亏损金额大等情况。
针对证券从业人员违规炒股的监管也在层层升级。近年来,监管部门对违规炒股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法律依据也更加明确。同时,券商也加强了对员工的执业行为管理,从入职检查到日常监督,均采取了严格措施。然而,如何进一步整治违规炒股现象,仍需监管部门、券商和从业人员共同努力。
有律师建议,应处理好具有利益冲突的从业人员的股票交易问题,可视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分类监管。同时,借鉴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引导、调整行为人的行动决策。通过“堵疏结合”的方式,既加大违规成本,又建立良好的正向激励机制,打造公平、公正、透明的证券市场环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