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本文分析了我国消费需求疲软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提振消费需求带动投资需求、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强消费信心、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策略,以实现投资与消费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作者:财信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总经理袁闯

新华财经北京1月6日电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疲软,成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2024年1至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3.5%,其中11月单月增速更是降至3.0%,远低于疫情前约8%的增速水平。面对这一形势,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并将提振消费视为扩大内需的首要任务。

在扩大内需的战略布局中,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提振消费需求,可以有效带动投资需求,形成投资与消费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投资效益。这一过程中,消费需求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从消费增长的动力来看,中长期的增长离不开居民收入的增加。然而,在短期内,产品价格、消费便利程度以及消费场景等因素同样会对消费需求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提振消费需要采取远近结合、综合施策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实施引导性、刺激性的消费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中长期收入预期,可以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以2024年实施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为例,该政策在短时间内显著提升了家电市场的消费需求。根据iFind数据,2024年1至8月,我国家电零售额累计同比增速仅为2.5%。然而,在8月商务部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后,各地开始自主确定补贴家电品种,每件最高补贴可达2000元。这一政策迅速推动了家电市场的复苏,9月至11月,家电零售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20.5%、39.2%和22.2%,1至11月累计同比增长9.6%。此外,国家发改委在近期也表示,将实施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政策,进一步提振相关产品的消费需求。

中期来看,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提振消费信心的重要手段。过去二十年,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房地产。然而,自202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调整给上下游产业带来了较大压力,也影响了居民的消费信心。当前,随着一、二线城市房地产销量的回升,价格回升仍需政策进一步发力。因此,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不仅有助于释放刚性与改善性住房需求,还能有效改善居民对财产性收入的预期,从而提升消费信心。同时,稳定股市、促进股票市场健康运行也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2024年9月24日以来,A股市场活跃程度明显提升,市场预期发生积极变化,为提升居民消费信心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期来看,要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还需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就业水平,从而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差距,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笔者认为,物价水平回升情况是检验2025年经济回升向好成色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物价水平是供给与需求均衡的结果,在当前需求疲软的情况下,物价水平回升意味着需求得到有效提振。预计2024年我国CPI约为0.3%,而2025年在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系列政策落地的情况下,如果CPI能够有效回升,将有利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从而促进经济更高质量地回升向好。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