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执行,新增13种罕见病用药,为患者提供强大生命线。近年来,国家医保谈判不断为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但仍面临多种挑战,需建立系统完善的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

1月1日,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生效,其中新增了13种针对罕见病的药物,进一步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了生命希望。近年来,通过多次国家医保谈判,已有90多种罕见病治疗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今年医保目录调整的关注焦点之一。PNH是一种罕见的后天溶血性疾病,主要影响青壮年,且易引发血栓、肾衰等致命并发症。据统计,全球PNH年发病率为1~2/100万人,中国发病率约为1/10万。2021年,在中国罕见病联盟等多方努力下,一名PNH患者成功获得瑞士引进的新药。2024年4月,治疗PNH的创新药飞赫达获批上市,并在医保政策下大幅降价,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此外,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戈谢病、重症肌无力等罕见病的治疗用药也已纳入医保目录。最新纳入医保的迈凡妥,是一款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创新药物,从获批到纳入医保不足一年。在医保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罕见病患者的治疗保障不断得到加强。

然而,仍有多种罕见病面临“有药无保”的困境。蔻德罕见病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部分罕见病药物如治疗庞贝病的药物,成人年治疗费用高达175万元左右。同时,罕见病确诊难也是一大问题,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情况。例如,ATTR-PN患者在中国约为2000人,但实际确诊数量远远不足。

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同样面临挑战,包括昂贵的研发成本和有限的患者资源。在国际上,患者组织是推动药物研发的重要力量。在国内,伴随患者力量的觉醒,部分疾病领域已有小成效。为了破解药物可及性难题,蔻德罕见病中心培养专家型患者,为群体提供地方性或专业性的服务。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近年来神经系统的罕见病治疗取得了许多创新和突破。但是,基于各项考核,医院诊治罕见病患者往往“不划算”,导致罕见病药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存在障碍。业内人士呼吁,医保政策应进一步审视罕见病用药面临的其他问题,用多层次保障解决高值药的挑战。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我国罕见病患者保障近年来已有很大进步,但仍需建立系统完善的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对于超罕见病患者,用药保障尤为困难。他建议设立罕见病专项疾病基金,搭建“多方共付”模式,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更多保障。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