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携手证监会推进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落地,完成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金额达550亿元,采用费率招标方式降低费率成本,丰富政策红利,增强市场流动性,支持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为更有效地发挥证券基金机构在稳定市场中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携手证监会,不断推进证券、基金及保险公司间的互换便利实施。2025年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告完成了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此次操作规模高达550亿元人民币。

本次操作创新性地采用了费率招标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机构的参与热情,并有效降低了费率成本。费率招标机制允许参与机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及市场态势自主投标,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确定最终费率,这一方式更加贴近市场化原则,能够精准反映市场的实际需求及资金成本。与首次操作相比,第二次操作的中标费率显著下降,从20个基点降至10个基点,这一趋势无疑有助于进一步削减操作成本,吸引更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互换便利操作。本次招标吸引了20家机构参与,最高投标费率为30个基点,而中标费率则定格在10个基点。总体来看,费率招标方式在互换便利操作中充分展现了市场化、灵活性和透明性的优势,不仅提升了金融机构的参与度,降低了操作成本,还增强了市场适应性。

此外,本次互换便利操作还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政策红利。随着第二次操作的落地,质押品范围进一步扩大,互换便利费率持续下降,同时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结算)还特批为互换便利质押登记降费。在此基础上,首批20家参与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分类评价、合规风控等条件,又增选了20家机构,形成了40家备选机构池。

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互换便利的落地实施,彰显了其支持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定决心。互换便利作为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优质资产为抵押,从中国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从而大幅提升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通过激活存量资产,互换便利操作能够激励金融机构更加积极地参与市场、活跃市场、稳定市场,有效避免非银机构因流动性问题而被迫“套现离场”,防止同质化交易、赎回压力等可能引发的市场动荡。总体而言,互换便利工具的创设能够显著提升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融资能力和资金实力,引导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入市,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当前资本市场信心略显不足、短期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开展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旨在更好地发挥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的稳市作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振资本市场信心,从而推动中长期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