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销量和渗透率预期提升,同时产品和产能出海步伐加快,海外市场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多项数据创下历史新高,步入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近日,上海证券报记者从多方获悉,随着年初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及主流车企均对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表达了乐观预期,并设定了更高目标。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和产能出海步伐不停,海外市场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政策暖风频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提升

近期,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释放新能源汽车利好消息。财政部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新能源汽车在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年度公务用车采购总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0%,对于路线相对固定、主要在城区行驶的公务用车,原则上100%采购新能源汽车。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在以旧换新活动中,超过6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连续6个月超过50%。上海市人民政府也修订了《上海市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拍卖管理规定》,放宽了购车政策。

业内专家指出,尽管国际上对碳排放和新能源存在杂音,但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坚定,这将有助于提升行业景气度和企业业绩。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650万辆(含出口),增速接近30%,渗透率超过50%,内需有望达到1500万辆,渗透率超过5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分析,新能源汽车行业经过3至4年的高速增长,渗透率已与燃油车平分秋色。但行业发展不会一直狂飙突进,而是会逐步进入成熟期。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整体市场将呈现“稳中有进”的趋势。其中,乘用车新能源电动化已进入常态化发展,商用车则进入快速爬坡期,新能源商用车在某些领域总拥有成本较燃油车更有优势,因此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年国内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将接近100万辆,增速达到80%,尤其是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将快速增长,保守估计2025年销量将超过11万辆,渗透率突破20%。另外,城市物流配送市场也将快速发展。

高工产业研究院也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持乐观预期,认为2025年以旧换新、税收优惠、购车补贴等政策有望延续,刺激车市需求保持增长。叠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进,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610万辆,电动化渗透率有望突破50%。

车企纷纷提升销量目标

在行业整体增长态势下,主流车企纷纷提升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在内部信中明确了2025年目标,问界将锚定豪华车阵营,M9将锚定豪华车销量持续第一,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实现倍增计划。同时,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将在三年内实现百万辆级的销售目标。

作为与华为牵手合作目前受益最大的整车企业,赛力斯2024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过42.6万辆,同比增长达182.84%。其中,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智能豪华新能源汽车品牌问界旗下新M7车型已连续12个月居中国新势力车型销量第一,另一款问界M9车型则蝉联中国市场50万元级及以上豪华车型销冠。

吉利汽车也宣布了2025年全年销量目标为271万辆,同比增长25%。其中,新能源车方面,2025年目标为150万辆,同比增长69%,渗透率预期超过55%。吉利汽车控股CEO桂生悦表示,2024年吉利汽车在新能源车销量上已有重大突破,但新能源转型的成功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利润上。目前吉利新能源汽车板块已扭亏为盈,2025年有望实现全面盈利。

此外,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公布了小米汽车的新目标,2025年交付目标为30万辆;蔚来董事长李斌表示,蔚来新能源车2025年目标是整体销量实现倍增,达到44万辆。

出口延续增长,海外新厂带来新产能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秘鲁钱凯港项目一期工程于近期正式投入使用。上汽集团旗下40台L4级智能驾驶集卡作为我国海外首批大规模智能驾驶港口运输车在秘鲁开展商业化运营。这将大幅缩短中国新能源汽车通过钱凯港运输到拉美市场的航程,节省约20%的运输成本。

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含本地生产)将达到140万辆,增速达到10%。其中,拉美、东盟与中东等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重点区域。尽管向欧美市场的出口面临不确定性,但向中南美等市场的增长潜力巨大。随着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汽车出口将在这些新兴市场中迎来新机遇。

在产品出海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将迎来产能出海的新浪潮。比亚迪宣布了位于匈牙利南部塞格德工厂的详细计划,该工厂将于2025年底投产,可生产12款新能源车型。长城汽车巴西工厂预计于2025年年中启动生产,新工厂除了满足巴西本土市场需求外,还将作为长城汽车全球第四大生产基地。

张永伟表示,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复制国内的打法,还要学会读懂世界。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也表示,通过直接投资或合资实现本土化生产是避开高关税的出海方式,这对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