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监管政策出台和投资者关注度提升,上市公司纷纷披露ESG信息。但专家指出,部分企业在ESG信息披露上存在认识误区,需避免形式化、误导性陈述等问题,注重合规原则和实践水平。

随着监管政策的密集出台,投资者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日益增强,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披露自身的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信息。然而,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ESG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金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部分企业在ESG信息披露上存在认识误区,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金名强调,ESG信息披露是企业信息披露的关键一环,必须遵循真实性、相关性和透明性原则,全面反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以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质量,避免泡沫化发展。

针对当前企业普遍存在的对ESG信息披露形式的理解不足,金名指出,独立报告并非ESG信息披露的唯一形式。2024年,随着《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等文件的出台,企业被引导以更灵活的方式披露ESG信息。例如,港交所允许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ESG信息,而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委员会(ISSB)则推动将ESG信息与财务报表合并披露。沪深北交易所也要求强制披露ESG信息的企业应发布独立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而鼓励非强制披露企业参照执行或在年报中披露相关信息。

金名进一步指出,部分企业将ESG信息披露视为公式化作业,导致信息相关性与重要性不足,披露内容空洞。他强调,不同行业的企业应侧重不同的ESG议题,避免依赖模板化的披露方式,忽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性。同时,企业应充分把握合规原则,避免将ESG信息披露作为宣传企业形象的工具,掺和误导性陈述。证监会上市司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可持续发展报告虽非强制披露,但公司不能随意披露,不能将ESG披露作为品牌营销的手段。

在ESG信息披露的时间和渠道方面,金名也提出了合规要求。他强调,企业应遵守披露时间要求,避免延迟或提前披露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沪深北交易所和港交所均要求企业通过交易所公告系统和企业官方网站同步发布ESG报告,以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如果企业未能按要求披露ESG信息或在多个平台分散披露,将带来内幕交易、利益输送和信息违规的风险。

金名还指出,企业应正确认识ESG信息披露与实践的关系。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一定来源于高质量的ESG实践,而非简单的文字包装。他强调,ESG评级并非单纯依赖披露形式或篇幅长短,而是基于对企业实际运营表现的综合评估。因此,企业应注重提升ESG实践水平,而非仅仅关注ESG报告的发布和评级结果。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图片链接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