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市公司财报季,部分公司实际经营情况与年初发布的财务预算报告明显偏离,且未及时更新或说明,引发市场关注。专家建议细化财务预算报告披露规则,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

随着2024年上市公司年报季的深入,各家公司陆续公布的年度“成绩单”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热议话题。记者经过详细梳理发现,与年初发布的财务预算报告相比,部分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已明显偏离预设目标,但并未对此进行充分的解释或更新。

财务预算报告,作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下一年度经营计划和财务状况的全面预估,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判断公司财务预期和未来战略的重要参考。然而,投资者在使用时需注意区分财务预算报告与业绩预告,二者虽同为业绩预测,但性质与目的截然不同。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数据与财务预算报告存在显著差距。例如,某西北上市公司在年初设定的2024年营业收入为300亿元,净利润8亿元,但三季报显示,前9个月累计营收不足190亿元,净利润亏损近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几无可能。同样,某华北地区上市公司也存在类似情况,其实际经营数据与财务预算报告中的年度经营目标偏离较大。

对此,市场专家指出,市场环境变化、公司经营策略调整、突发事件等都可能是导致经营目标与实际经营差异的原因。投资者应理性看待这种差异,同时呼吁上市公司应及时更新或说明财务预算报告,以防误导投资者。

此外,记者还发现,部分投资者甚至专业的金融数据统计软件在使用时,也常将财务预算报告与业绩预告混为一谈。某金融数据统计软件甚至将上市公司的财务预算经营目标与业绩预告共同列入“业绩预警”栏目,这无疑增加了误导投资者的风险。为此,专家建议,应进一步细化财务预算报告的披露规则,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

为了提高经营目标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专家建议从增强披露详细性、加强内部控制、引入第三方评估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同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自愿披露的方式,及时对经营业绩预测进行调整,以便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图片链接保留未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