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显示,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稳定,风险治理成效显著,高风险业务得到清理,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显著。未来将持续巩固治理成效,加强正面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详细揭示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报告显示,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保持稳定,其信用中介与期限转换功能规范有序,杠杆情况平稳可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显著。高风险业务得到重点清理,违法违规活动大幅下降,市场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影子银行,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虽不具备银行之名,却履行银行职能的业务活动。由于银行涉及存款安全、信用风险防控及经济金融稳定等关键领域,国际社会普遍将其列为特许经营行业,严格监管。相比之下,影子银行的相关业务缺乏严格监管,潜在风险较高。

在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涉及资产管理产品、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机构参与的信用中介活动,以及地方金融组织和其他非持牌机构开展的信用、期限和流动性转换业务。这些业务具备间接融资功能,但资本监管和信贷标准远低于银行。同时,它们还具有跨市场、跨机构和跨行业特征,存在期限错配、业务模式复杂及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持续攻坚治理影子银行风险,成效显著。监管协作和统计监测不断强化,资产管理产品的形态、底层资产、杠杆、关联性、交叉嵌套和期限结构等方面均得到全面监测。高风险业务如加通道、加杠杆、层层嵌套等得到重点清理,违法违规活动大幅下降。未来,将持续巩固治理成效,正面引导与强化监管并行,着力防风险、促发展。

为严防高风险业务死灰复燃,需重点打击违法违规活动。一方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清晰识别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与风险;另一方面,完善风险监测框架,高度关注银行表内资金投资特定目的载体的情况,将影子银行特征的产品和业务纳入监测。同时,提升监管全面性,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不留死角,切实防范打击高风险业务。

此外,应辩证看待影子银行业务,加强正面引导,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影子银行业务可在直接融资、风险分担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方面发挥作用。未来,将落实功能监管要求,提高影子银行业务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图片链接保留,未做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