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车企不仅造车,也开始造机器人。广汽、小鹏、奇瑞、小米、上汽等车企纷纷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为备受关注的新赛道注入强劲动力。产业融合大趋势下,车企跨界角逐人形机器人,为汽车产业和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 题:车企跨界探索“人形机器人”新蓝海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汽车制造巨头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拓宽其业务领域,纷纷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一跨界动作不仅为汽车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近期,广汽集团隆重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广汽计划于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的批量生产,并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的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内开展整机示范应用,标志着车企在机器人领域的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奇瑞汽车、小米集团及上汽集团等多家车企也积极通过投资或自主研发的方式,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布相关技术、产品或规划。车企的集体跨界,无疑为人形机器人这一备受瞩目的新赛道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汽车到机器人,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随着人工智能、视觉传感及大模型等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汽车已逐渐演变为陪伴人类出行的智能机器人。而人形机器人的研制过程中,高性能电池、轻量化材料以及目标识别、路径规划等算法,均可从智能网联汽车中汲取经验。车企造机器人不仅具有技术迁移的便利性,同时,人形机器人进入汽车工厂进行“实训”,也将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加速应用示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在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缔造新的增长点?一个“+”字背后,隐藏着新赛道的发展逻辑。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产业创新的核心动力,跨学科、多领域的融合趋势愈发显著。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是多种技术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也必然需要多领域的支撑和多元创新主体的共同努力。

  创新不问“出身”,跨界已成为许多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过去我们难以想象,如今市场上销售的汽车不仅来自传统车企,还来自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品牌。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已突破1000万辆,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这离不开造车“新势力”的跨界参与,以及整个产业体系的紧密合作。

  有机构预测,到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大关。而到2035年,这一数字或将增长至3000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孕育着无限可能。要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不仅需要机器人产业自身的不断升级,更需要通过软件、能源、汽车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合力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多元化的应用场景。

  创新也讲究接续,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跑好“接力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仅开辟了新的赛道,还将有助于巩固和延续我国在电子、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在发展未来产业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做强既有的优势产业,提升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发展未来产业,赢得产业未来。汽车企业跨界探索人形机器人领域,量子产业吸引算力、通信等企业入局,合成生物领域则吸引了生物医药、纺织、材料等多家企业竞相参与……未来产业的培育壮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解锁”新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产业正在打开新的格局。

  通往未来的道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铺展。不断突破行业壁垒,持续加强跨界合作,让各领域创新主体更深入地融合,将会形成更多向“新”求“质”的发展动能,为产业进阶和经济增长注入更强动力。

(完)

(文章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