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讨会上,专家指出高水平市场经济需克服环境不可持续和社会不公平局限,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发展范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全面发展。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主办的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指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超越传统认知。过去,欧美国家的市场经济常被视作典范,但这种标准存在偏差。高水平市场经济需克服环境不可持续和社会不公平两大局限。

张永生详细阐述,环境不可持续和社会不公平不仅是传统市场经济的短板,也是全球市场经济面临的共同挑战,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高水平市场经济不仅要提升效率,还需解决这两大问题。欧美市场经济虽有效率,但往往以牺牲全球环境和社会公平为代价。

关于现代化,中国提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而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张永生强调,这一表述差异体现了本质区别。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意味着以发达国家现代化为目标,只是路径不同。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代表一种新发展范式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其对应的高水平市场经济不仅追求高效率,还注重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公平。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需重新审视市场和政府职能及其关系。欧美国家目前主要关注市场效率提升,个别国家甚至退出国际气候协定。但单一追求效率难以解决环境和社会公平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

改革逻辑上,需设定明确目标,创造条件实现。过去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时,设定改革目标相对容易。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发展范式和文明形态,对所有国家都是新事物,无现成对象可学习和追赶。因此,需跳出传统思维方式,以新愿景和思想引领改革制度设计。

环境问题不仅是狭义的环境保护问题,更涉及发展范式、价值观和发展哲学的转变。转变发展范式意味着重新审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和追求,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发展,让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张永生总结,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和中国式现代化是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跳出传统框架和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市场和政府作用,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领域改革,推动发展范式和文明形态转变,以真正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