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健货币政策,2025年有望延续宽松基调,并加速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同时,M1统计口径将迎来调整,加强对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流动性的监测。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灵活性与精准性,并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的稳步复苏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变为“适度宽松”,这是自2011年以来,时隔14年的再次调整。

展望2025年,业界普遍预计货币政策将延续宽松基调。货币政策的调整释放出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增强的信号,体现了支持性货币政策的立场,有助于中国经济进一步企稳向好。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启铼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预测,2025年的政策力度将超越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与财政政策更紧密配合,通过降准、国债购买等手段释放流动性,以应对政府债融资的增加。

政策基调调整引市场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自2009-2010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再次提及。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货币政策的重新定调表明我国将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为2025年的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市场预计,2025年单次降准、降息的幅度可能不会低于50个基点、20个基点,但宽松程度和持续时间需视经济运行状况而定。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已成为国际共识。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指出,将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核心,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完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央行或将进一步创新政策工具,实现金融领域的全覆盖,这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都是积极信号。

央行在2024年已进行了多项工具创新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探索,包括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金融工具,对加强流动性管理、稳定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加速

展望2025年,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备受瞩目。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温彬认为,在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将继续加强市场前瞻引导,缩窄利率走廊,强化对资金利率的管控,提升存贷款利率协同性,进一步拓展货币政策空间。

潘向东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改革正在加速推进,未来货币政策框架演进的主要方向包括优化中间变量、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丰富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等。此外,央行还开启了国债买卖、创设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等举措,持续丰富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

专家认为,未来改革有望进一步动态优化现有工具和储备更多政策工具,包括调整和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优化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等政策工具。同时,2025年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也将迎来调整,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统计,这将有助于加强对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流动性的监测。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修订后的M1指标能够帮助央行更好地了解货币运行情况,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渐接轨国际标准。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