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行业步入“发展中化债”新阶段,探索产业转型与多元化发展
AI导读:
城投行业在2024年步入“发展中化债”新阶段,积极谋求转型升级。本文探讨了城投企业如何通过名称与定位之变,以及向产业进发,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实现华丽转身。
文石健
近年来,城投行业在“化债中发展”的基调上,于2024年迎来了显著的转变,正式步入“发展中化债”的新阶段。这一思路的调整,标志着城投行业已迈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并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同。《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对城投2024年发展的调研中发现,城投企业正在积极调整战略定位,力求在“十五五”规划期间实现华丽转身。
当前,众多地方政府及城投平台正紧锣密鼓地编制“十五五”规划。面向未来,城投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成为关键议题。现代咨询研究院院长丁伯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城投从“大建设”时代迈入“大运营”时代,企业应抓住“十五五”发展机遇,积极谋划业务转型,以产业定位为支撑,实现从“在化债中发展”到“在发展中化债”的战略转变,打造新型城投范式。
从名称之变到定位之变
2024年,城投行业的关键词无疑是“变”。从发展思路到实际行动,城投企业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全国多地住建局更名为住房与城市更新局,这一变化与城市建设需求的变化紧密相关。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建设需求不断升级,推动城投平台角色和定位的转变。
丁伯康指出,在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率较低且人口规模大的潜力地区,城投公司在未来城市更新中的角色将更加重要。2024年上半年,已有超过200家城投公司更名为“产业投资公司”,这一更名背后,是城投企业面对传统业务增长放缓、盈利能力下滑的现实挑战,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的决心。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城投公司中报数据中,传统基建类业务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经营性净现金流总规模仍为负。城投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3.4%,这是近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也出现较大下滑。政府补助占城投归母净利润比重持续上升,一方面说明政府补助作为城投利润的重要来源,城投公司对其的依赖程度加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投公司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传统基建业务面临诸多挑战。
城投更名产投,引发了行业的广泛讨论。城投公司转型为产业类企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展已部分涉及的经营性业务,提升占比;二是通过收购或地方政府划转方式,获得优质产业公司股权,进入相关业务领域。截至2024年年末,已有超300家城投公司声明“退出政府融资平台”“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这是政企关系的转变,也是城投投融资模式的转变,表明城投将成为信用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主体。
向产业进发,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城投进入“大运营”时代,离不开大产业的支持。城投向产业进发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业务正落幕,产业化势在必行。多位城投行业人士表示,城投企业应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创新资本形成中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实现良性循环。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收购产业公司对城投公司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城投公司可以通过持股产业公司拓展经营性业务或与自身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多元化经营,增加经营性现金流。但另一方面,该转型方向要求城投公司具备一定的市场化管理经验,贸然进入反而容易加大自身亏损。当前,各地城投企业均在因地制宜地探索产业化转型之路。
株洲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袁良丽表示,公司采取了“传统支柱产业+核心服务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方式,致力于深挖潜力、盘活提效、巩固和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罗志恒认为,城投向产业化转型有三类方向可以探索:聚焦城市服务的公益类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做强实业的商业类国有企业。
丁伯康指出,城投在“大运营”时代应抓住新、数、绿三个关键词。城投公司的业务范围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简单运营和维护,而是向更多元化的业务领域拓展。例如,通过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数据和智能化、绿色低碳等领域,实现对传统业务模式的全面升级。这种多元化拓展不仅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还能为公司带来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更大的增长空间。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