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人形机器人量产考验在即
AI导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具身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然而,高昂的研发成本和复杂的技术集成等问题仍待解决。2025年被视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多家企业已宣布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小规模量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要是有一台智能机器人能够看护照顾老人、陪同就诊住院,我是愿意付费的。” “有没有一台真正陪孩子学习写作业的机器人?” “早上起床时要是有个机器人管家帮我做好早餐就太好了。” “每个打工族工作中都应该配一个机器人助手,我是指要和人一样聪明灵活的那种。”“爬高清洗大楼外侧还是有些害怕的,希望以后这些危险的工作都是机器人来干。”……2024年年末,《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对消费者进行抽样调研时,发现公众对智能机器人的需求与期待极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突破与迭代,智能机器人已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生活,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然而,当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与智能机器人的实际应用相碰撞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高昂的研发成本、复杂的技术集成,以及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人机交互等。尽管面临诸多难题,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5年有望迎来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产业蓬勃发展,玩家数量显著增加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的品牌负责人魏嘉星指出,政策支持、资源汇聚和技术升级共同推动了具身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布局具身智能领域,其中车企及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尤为活跃。特斯拉早在2021年就宣布入局,计划于2024年年底开启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小批量试产,并预计最迟到2025年年底对外销售。此外,广汽集团、比亚迪、上汽集团、小鹏汽车等车企,以及地平线、速腾聚创等供应链企业也在纷纷加码具身智能。
除了车企之外,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科技大厂也在2024年加大了对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力度。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于2024年11月中旬正式运营,并与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搭建具身智能生态圈。
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认为,当前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虽然行业巨头尚未真正崭露头角,但生态的日益壮大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他也指出,未来三至五年内,行业玩家数量可能会收敛,因为很多机器人公司靠资本输血维持运营,缺乏真正的产品落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
中关村智友研究院发布的《2024具身智能科技前沿热点》总结了六个前沿热点领域,包括具身智能灵巧操作大模型、空间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指出,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攻关阶段,需要特别关注机器人的软件和物理空间的结合问题。
量产考验在即,谁能拔得头筹?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科技的前沿热点之一,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测算数据,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10.1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6%。中国市场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80亿元。
在创投领域,人形机器人也备受青睐。2024年1月至10月期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至少公开了6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多家券商的研报认为,2025年将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量产元年”。
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宣布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小规模量产。例如,智元机器人在2024年12月16日宣布正式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并展示了其从物料卸货到整机测试的全过程。此外,宇树科技、傅利叶智能等国产机器人企业也陆续开启了人形机器人的小规模量产。
然而,海外机器人初创公司也在加速商用量产步伐。Figure AI公司和1X Techonoligies公司都提出了到2025年或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的计划。因此,2025年谁能率先在量产和商业化方面取得突破,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验证。
展望未来,AI算法与机器人硬件将以协同融合的方式持续优化与迭代,推动具身智能产品升级。同时,随着汽车制造、物流运输、商业服务和应急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试点和拓展,具身智能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图片链接保持不变)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