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光伏行业正经历第四次危机,面临严重供需错配。企业通过供给调整、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寻求自救。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但海外市场提供新机遇。

“前几次光伏周期的调整往往持续半年至一年,但此次调整周期明显延长。”光伏技术专家、一道新能CTO宋登元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岁末年初,光伏行业仍在经历深度调整,被视为第四次行业危机,其影响远超以往三次。

与前三次危机主要源于外部因素不同,此次危机主要起源于行业内部。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市场需求均表现良好,‘双碳’目标的确定也为市场发展指明了方向,技术多元化打破了技术瓶颈。然而,行业内竞争过度,导致供需错配严重,亏损规模巨大。

展望2025年,经济周期与行业周期重叠,光伏企业需自救。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尽管面临寒冬,但仍孕育着春天的希望;挑战虽大,也不能阻碍奋斗者的攀登。”

供给调整

光伏行业一直存在“短缺是暂时现象,过剩才是常态”的观点。但此次供需失衡的调整时间远超以往。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表示:“2024年光伏行业与以往大不相同,出现了严重的供需错配。如果不在供给端采取措施,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指出,此轮供需失衡不仅涉及落后产能,优质产能也过剩。自2021年以来,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迅速扩张,新建产能水平具有全球竞争力。企业之间由“拼价格”演变为“拼现金流”,但供需关系仍未根本改善。

吕锦标认为,光伏企业需转换思路,降负荷而非降价格。由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大部分产能由龙头主导,因此降负荷必须由龙头企业带头。2024年12月下旬,以通威股份和大全能源为代表的多晶硅龙头企业公开表示要减产控产,标志着多晶硅头部企业正式进入低负荷运转阶段。

近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与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召开座谈会,强化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数十家光伏企业共同探讨减产、防范低价竞争等问题,并达成共识。目前,龙头企业已转变观念,意识到只有降低负荷、改善供求关系、提高价格,大家才能共同受益。

创新突围

技术创新一直是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尽管处于低谷期,但光伏技术却得到了充分发展。PERC时代之后,TOPCon、xBC(亦称BC)、HJT、钙钛矿单晶和钙钛矿叠层电池技术快速发展。

宋登元表示:“2024年光伏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后,企业希望通过技术突破穿越周期的愿望更为强烈。”隆基绿能坚持多条技术路线,将BC技术视为穿越周期的重要砝码。天合光能则拥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包括BC、HJT和钙钛矿叠层等技术。

宋登元认为,所有光伏电池技术原理和结构都具有相通性,是相互支撑的。当前,TOPCon技术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转换效率的提升。同时,一道新能布局了DBC和TSiP、SFOS叠层等多种技术路线发展网络。

此外,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拼价格、拼现金流,还打起了技术专利战。在2023—2024年,至少发生20起光伏专利纠纷。宋登元表示,企业需要技术创新,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创新,寻求差异化竞争。

商业模式创新同样重要。宋登元指出,如果大家都采取垂直一体化模式,就会出现商业模式的同质化,导致整个产业链的产能错配。因此,做好模式创新、讲究专业化分工是缓解内卷的关键。

拥抱全球化

由于国内市场内卷加剧,越来越多光伏企业选择出海。欧洲、美国、印度等传统海外光伏市场装机规模全球居前,且具有高溢价优势。

然而,随着美国掀起新一轮“光伏双反”调查,国内光伏企业在东南亚的产能面临关税冲击。因此,晶科能源、隆基绿能等企业尝试进军或加码美国市场,就地建厂。

相比美国,欧洲贸易环境和市场相对友好,吸引了一道新能、大海光伏等企业赴当地建厂。此外,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潜力巨大,成为众多企业出海的“新风口”。

中东和北非地区尤其引发关注。预计该地区在2024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40GW,到2030年将达到180GW。晶科能源、TCL中环等企业陆续宣布在中东建厂。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希望沙特工厂模式成功,以实现复制推广。但她也担忧更大的贸易风险:“除了中国之外,市场没了,再高效率、再优质量、再便宜的产品也没人要。”

上海电力大学新能源商业模式与风控研究中心主任司军艳律师表示,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各种风险,包括贸易壁垒、账款难收、电价政策变化等问题。她建议企业出海要做到“知己”“知彼”,重新定位自己的“新身份”,并重视人才短缺及其待遇和管理问题。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