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普惠金融深化发展,政策推动效果显著,信贷规模持续增长。但仍面临融资难、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等问题。未来普惠金融将深化科技赋能,创新服务模式,助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升级。

  文慈玉鹏

  2024年,普惠金融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与监管部门的支持政策频出,推动了普惠金融信贷规模的持续增长与服务模式的进一步创新。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高达32.58万亿元,同比增长14.69%,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

  《中国经营报》记者深入采访发现,尽管普惠金融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融资难、金融服务覆盖面有限等挑战。面对这些难题,2025年普惠金融贷款增速虽面临压力,但在政府强力推动下,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未来,普惠金融将深化科技赋能,创新服务模式,聚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加速供应链金融发展,助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全面升级。

  政策推动效果显著

  2024年,普惠金融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为普惠金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例如,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为普惠金融减轻了负担。9月,该局又发布了《关于做好续贷工作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丰富续贷产品,优化服务模式。

  同年,“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正式建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丛林表示,该机制旨在实现三大目标:低成本信贷资金直达基层、银行快速便捷授信、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通过节约信息收集成本、压减中间环节,小微企业融资更加便捷、成本更低。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指出,2024年普惠金融业务呈现量增、价降、面扩、分化等特点。三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69%,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升至13%;贷款平均利率为4.42%,创历史新低;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与上年年末基本持平,达到6203万户;大型银行成为小微企业贷款发放的主要渠道。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表示,普惠金融政策持续深化,推动了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获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政策体系完善、信贷规模增长、重点群体支持加强、服务模式创新等特点显著。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优化审批流程,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更高效、灵活的资金支持。

  聚焦融资难题

  尽管普惠金融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陆岷峰指出,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或信用记录难以获得贷款;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农村和偏远地区农户和个体经营者难以获得便捷服务;金融机构面临较大风险管控压力,不良贷款率上升影响普惠金融可持续性;政策执行与落地效果有待加强。

  针对未来发展,李佩珈表示,银行应聚焦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主要困难,提供更精确优质的服务。例如,针对应收账款周期长、流动资金占比大、续贷业务需求强等问题,扩大续贷业务规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做好续贷工作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为银行打消顾虑、缓解不良资产压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李佩珈还强调,中长期视角下,做好普惠金融业务的关键是科技赋服、服务创新、聚焦重点。商业银行需通过科技赋能、服务创新等方式探索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新模式,打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创新服务,加快供应链金融发展,加强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

  陆岷峰认为,未来普惠金融将在政策引导下进一步优化。政策支持力度将持续增强,数字化服务能力将不断提升,金融产品将更加多样化,风险管理机制将更加完善,金融服务覆盖面将持续扩大。通过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银行等手段解决服务不足问题,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提升小微企业和弱势群体的金融素养。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