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局面,科技金融成为经济转型关键。2024年政策加码,银行加大资源投入,科技型企业贷款金额突破万亿。但科创企业融资冷热不均,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待解。

在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与内部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这一进程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深化又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彰显了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进入2024年,随着政策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各部委积极响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金融机构也在调整组织架构的同时,加大了对科技金融的资源投入。据统计,2024年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金额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

政策持续加码

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全面提升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各个阶段。随后,九部委联合召开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工作推进会议,要求各银行机构优化审贷放贷流程,加大资源保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11月15日,银行已累计与上千家企业和项目签订近4000亿元的贷款合同。

机构加速布局

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大银行纷纷加速布局科技金融。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均加大了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的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均实现了显著增长。股份制银行如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此外,不少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也将科技金融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积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例如,北京银行和杭州银行等中小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银行科技金融贷款总规模已突破3400亿元,服务的“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8万家。杭州银行则服务超2.2万家科创企业,累计投放超过1850亿元。微众银行等民营银行也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科技金融业务,为大量科创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

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各大银行对科技金融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科创企业融资“冷热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科创企业轻资产的特性,银行在授信过程中往往依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导致信贷资源更多地流向了头部企业和优质客户。部分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甚至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头部科创企业则可能面临过度授信的问题。

此外,银行在服务科创企业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支持成熟期企业,而早期的企业则较难获得足够支持。这主要是因为科创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项目周期较长,对银行来说风险较高。因此,早期的项目融资更适合对接风险投资,而发展到后期则更适合通过债权融资。

同时,一些面向科创企业的创新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在实际应用中的覆盖面也有限。尽管监管多次强调要加大金融创新产品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产品的现实应用并不广泛。

为改善这一状况,政府正在积极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范围,为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的长期资本来源提供更多的优质耐心资本。这将有助于完善科创企业融资环境,促进科技金融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