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在人机共生的新时代,“紫领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中的典型代表,正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他们融合了蓝领与白领的优势,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报告指出,紫领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中坚力量。

在人机共生的新时代,制造业如何精准定位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坐标”,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紫领人才”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正逐步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中的佼佼者,“紫领人才”融合了传统“蓝领”的实操技能与“白领”的创新思维,主要活跃在智能制造业的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关键岗位。他们不仅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能,还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育辉指出,“紫领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应用人才中的先锋队和排头兵,他们通常具备四个典型特征:以生产一线为主要工作场景,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拥有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以及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近期发布的《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是国内首份聚焦此类人才的报告,旨在系统性梳理和探究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群体,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人才选育留用的参考。报告特别提到了“紫领人才”概念,并指出他们是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突破的关键。

中华全国总工会工运研究所副所长逄国君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技术革命、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在这场变革中,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特别是“紫领人才”,将成为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提供强劲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认为,“紫领”群体的兴起,体现了劳动者劳动禀赋、劳动技能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必将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紫领人才”已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深度转型的关键技术力量和创新驱动力。

报告指出,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未来十年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将超过3100万人,占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同时,紫领职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也将显著增长,从2022年的28%增长至2035年的57%。

基于对联想集团等代表性企业的实地调研和访谈,以及对近千名员工的问卷调查,报告首次对“紫领”人群画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作为“紫领人才”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术员,他们的工作重心是学习技术,兼顾生产与研发,是连接一线生产经验与先进技术知识的纽带。

随着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人机时代已经到来。紫领群体作为兼具管理创新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交叉型人才,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和抗冲击力。报告指出,班组长及技术员由于其工作涉及管理、技术研发和复杂问题解决等领域,难以被自动化取代,且AI技术的持续赋能也进一步巩固了紫领在智能化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联想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李祥林认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背景驱动下,成为“紫领”将成为年轻人更稳定、长期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同时薪水也将不断提升。

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副主任吴帅指出,在智能制造、新技术进一步渗透的大趋势下,制造业未来的就业规模将总体缩减,但就业质量将逐渐提升。未来,青年群体进入制造业和以“紫领”为场域的智能制造领域,将是可预期的趋势。

报告还构建了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紫领人才)的胜任力模型,包括业务高效驱动、新质科技接纳、创新学习进取、多元技术融合、人际沟通影响、核心价值引领等六个核心胜任力因子。该模型的构建,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指引,也为企业人才的招聘、培训和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和方法指导。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