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空经济加速发展,通用航空奠定坚实基础
AI导读:
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宋志勇发表文章指出,我国低空经济正加速向成长期迈进,通用航空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低空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无人机等新能源、智能化通航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南都讯记者杨文君发自北京,1月3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志勇在民航局网站上发表文章《高质量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文章指出,我国低空经济正加速成长,预计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宋志勇强调,通用航空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民航局通过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引领和分类管理,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创新试点,不断优化通航运行环境。已修订30余部民航法规,初步建立通用航空法规标准体系,并推动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简化飞行计划申报和审批流程。无人机综合管理平台也已上线,实现了空域划设、适飞空域信息查询、飞行活动申请的一体化监管服务。无人机物流体系试点得到批准,17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和3个试验基地的建立,覆盖了多种典型应用场景。
通航作业如飞行培训、短途运输、农林植保等稳步增长,而空中游览、跳伞飞行、应急救援等新业态也在加速发展。无人机在消费娱乐、地理测绘、影视航拍等领域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物流领域实现了区域规模化应用。此外,城市空中交通出行也正在积极探索中。
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通航企业达744家,拥有3226架通用航空器和470个通用机场;无人机运营企业近1.9万家,注册无人机215.8万架。2024年1至11月,传统通航飞行达123万小时,年均增速约12%;无人机飞行时间更是高达2544.9万小时,同比增长15.3%。
宋志勇表示,低空经济为通用航空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能源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推动下,通用航空业正加速向无人化、绿色化、智能化迭代创新。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等新能源、智能化通航产业已成为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别。据专业机构测算,目前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万亿元。
然而,宋志勇也指出,现有的管理理念、法规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监管技术手段等尚不能完全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安全发展方面存在顶层设计不足、要素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他强调,我国低空经济在运行主体、技术路线、应用场景、管理体系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新要求,需要在传统通用航空基础上加快科技赋能和迭代升级。
未来,我国低空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应用场景将多元拓展,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标准体系健全完善,行业治理逻辑重塑。为确保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实现市场需求和安全保障能力的动态平衡。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图片链接保留,不进行展示)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