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回顾2024年中国货币政策,流动性投放松弛有度,7天逆回购利率成核心政策利率,新兴政策工具丰富工具箱。展望2025年,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加大降息、降准力度,推动有效融资需求扩张。

新华财经北京1月3日电 回望2024年,中国货币政策在流动性投放上展现出松弛有度的特点,兼顾多重目标平衡,通过降准降息措施稳定市场预期。这一年里,7天逆回购利率取代了MLF,成为央行核心政策利率,实现了利率的精准传导。同时,临时正逆回购、买断式回购以及国债买卖等新兴政策工具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货币政策工具箱。

在总量型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续做MLF以及降准等手段来投放资金,确保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确立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央行主要政策利率,健全了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全年央行累计开展了50890亿元的MLF操作,合计净回笼中长期流动性19860亿元。同时,年内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约2万亿元的中长期资金,使得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降至约6.6%,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保持稳定充裕。

在价格型货币政策方面,政策利率稳中有降,有效促进了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央行分别在1月和7月、9月下调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以及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带动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企业贷款利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此外,央行还推出了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强化了利率走廊功能,并通过二级市场国债买卖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渠道。

展望2025年,业内预计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适度宽松”的基调,从“需求侧”发力,通过保持流动性充裕和降低融资成本,推动有效融资需求的扩张。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也被寄予厚望,以协同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买卖与买断式逆回购工具或继续加码,为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

具体来看,中金公司、东吴证券等多家机构均预计2025年货币政策将迎来更大力度的放松,包括进一步的降息、降准以及加大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等新兴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在政策协同配套财政发力、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等指引下,央行买入国债的体量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此外,为盘活资金活性、稳定物价,政策利率调降的幅度或高于以往几年。

业内人士指出,基于货币-信用周期视角,偏弱的信用环境仍需宽货币加力。2025年,居民资产负债表仍处于修复期,企业信贷需求依然偏弱,银行净息差压力加大,均指向政策利率需要进一步下调。预计降息空间或在30-50BP之间,降准空间仍存。同时,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传导,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也将成为2025年货币政策的重要方向。

总体来看,2024年中国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实现了适度宽松,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展望2025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在“适度宽松”的基调下发力,通过丰富政策工具箱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手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