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市国资委发布《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试行办法》,标志着省级国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机制建设迈出重要一步,旨在激发国资基金活力,促进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市场发展。

2024年12月,上海市国资委正式颁布了《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试行办法》(简称《试点办法》),此举标志着我国省级国资基金在考核评价及尽职免责机制建设上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该《试点办法》与今年早些时候国家层面推出的相关政策文件相辅相成,旨在通过制度设计减轻基金管理人员因项目亏损而面临的追责压力,从而激发国资基金在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领域的活力。具体而言,它与202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同年8月上海市国资委发布的《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管理办法》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支持国资基金健康发展的政策框架。

上海作为中国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市场的重镇,其行业发展态势一直备受瞩目。根据《2024年上海市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发展报告》,上海地区的股权投资机构呈现出显著的头部聚集效应。截至2024年10月,上海存续基金中,募集目标大于等于100亿元和50亿元至100亿元规模的基金数量虽仅占总数的3.25%,但资金规模占比却接近70%。

在政府引导基金和母基金方面,上海同样表现出色。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8月31日,上海市新增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超过900亿元,位居全国首位。这一年内,上海成立了多个重点引导基金和母基金,包括上海国投先导生物医药私募投资基金、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私募投资基金等。

为了进一步完善国资基金的考核和免责机制,上海市国资委此次发布的《试点办法》提出了多维度评价体系,强调年度考核与长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功能作用与财务回报相结合。同时,该办法还明确了“算总账”和“算大账”的理念,不以单一项目亏损或未达标作为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负面评价的依据。

此外,《试行办法》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尽职免责机制,充分考虑早期项目的高风险特征,鼓励积极作为,敢投、能投,支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这一机制的实施,将有助于激发国资基金的创新潜力,提高监管包容度。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政府还于2024年12月9日发布了《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健全完善国资股权投资基金绩效评价机制和容错机制。这一举措将进一步优化基金管理和退出机制,为国资基金的流动性管理创造更加宽松的操作空间。

随着中国股权投资行业步入“全面国资时代”,国资基金在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市场的重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LP的出资金额占比高达81.2%,国资背景管理人的新募人民币基金规模占比也接近70%。在此背景下,上海发布的《试点办法》无疑为其他省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LP投顾团队在分析中指出,《试点办法》从省级层面确立了对国资基金考核评价和尽职免责的政策细则指引,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央层面顶层设计的出台和完善。同时,该办法的实施也将为国有投资机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尽管政策层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如何在专业性与冒险精神之间实现平衡、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更加科学的权衡,仍是当前国资创投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科学的尽职免责机制被视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工具。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利好政策的不断释放,国资创投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的政策措施将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同时,上海等地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国资基金管理和激励机制。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内容有删减,旨在保持原文核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