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光伏多晶硅价格经过两年多的波动上涨后,终于在2022年12月迎来拐点,为下游电站运营商带来希望。随着多晶硅供应过剩的预期,光伏行业“拥硅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价格回归理性预计将拉动全球更大规模的光伏需求,产业链利润分配将重塑。

光伏多晶硅价格经过两年多的波动上涨后,终于在2022年12月迎来了拐点,为下游电站运营商带来了希望。王磊(化名),一家光伏组件企业的市场负责人,结束了青海的出差返回公司后,分享了光伏产业链正在经历的价格下调趋势。目前,部分组件价格已降至1.6元/瓦,电站运营商期待进一步降价,以便在2023年一季度更大范围内启动项目。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多晶硅短缺和价格上涨导致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的利润分配不均。多晶硅企业盈利丰厚,而电池组件企业一度陷入亏损,许多电站运营商的建设项目也因此被搁置。然而,随着多晶硅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多晶硅、硅片和电池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被搁置的项目有望在2023年重启。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国内多晶硅产能从2021年底的52万吨预计将在2022年底超过100万吨,2023年底将超过200万吨,两年内产能增长四倍。

随着多晶硅供应过剩的预期,光伏行业“拥硅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2023年,价格回归理性预计将拉动全球更大规模的光伏需求,同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利润将重新分配。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将依靠成本等优势进行竞争,同时需要关注海外贸易风险以及新的供应链问题。

供需变化与价格调整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多晶硅短缺导致价格飙升,光伏产业链内部矛盾加剧,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终端需求。多晶硅价格从2020年7月初的60元/千克左右飙升至2022年的300元/千克以上,涨幅超过400%。在此期间,签约长单、抢购多晶硅、保障供应链安全成为光伏市场的主旋律。然而,随着多晶硅产能的逐步释放,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价格开始下跌。

相关部门也多次采取措施促进光伏供应链的协同发展。2022年10月,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约谈部分多晶硅骨干企业及行业机构,打击哄抬价格、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也联合发文鼓励多晶硅企业合理控制产品价格水平。然而,业内认为这些行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光伏价格走向,降价是供需关系变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新老玩家加速跨界或扩产,多晶硅供应逐渐充足。截至2022年底,全球多晶硅名义产能已突破120万吨,预计2023年底将达到200万吨以上。因此,多晶硅价格因供需紧张而走高的市场因素在2023年基本消除,价格回归理性成为大势所趋。

价格理性回归与产业链利润分配

在供需关系的影响下,光伏价格已经处于快速变动中。2022年12月,多晶硅致密料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从11月的300元/千克左右跌至180-185元/千克。这一变化带动了硅片、电池价格的下跌。例如,隆基绿能和TCL中环发布的硅片降价数据显示,降幅达到27%左右;通威股份旗下通威太阳能也下调了电池片价格。

然而,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价格反应并不相同。虽然部分组件价格出现了短期内的特别现象(如1.6元/瓦的价格用于甩库存或抢市场),但整体而言,组件价格并未出现大幅下跌。业内预计,2023年组件价格将在1.7-1.88元/瓦之间波动,支撑点在1.7元/瓦和1.8元/瓦左右。

随着价格的调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也将重新分配。过去两年中,多晶硅企业盈利丰厚,而电池组件企业一度亏损。预计2023年,组件厂家利润水平将会得到修复回升,光伏供应链各环节盈利水平将从近两年利润较高的硅料、硅片部分逐渐分配回中下游电池组件。

市场预期、风险与竞争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光伏价格下行预计将刺激新的市场需求。业内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一线组件企业对全球光伏装机量的预期普遍乐观,预计达到350-400GW。然而,随着新老玩家的大规模扩张,业内对光伏行业过剩风险的担忧也在增加。

在良好市场预期与产能过剩风险并存的情况下,光伏行业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阶段。企业纷纷通过扩产、跨界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同时,以美国、欧盟和印度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本土光伏制造,并通过限制政策掣肘中国发展,这也加剧了市场竞争。

此外,供应链安全也成为光伏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P型PERC电池技术向N型TOPCon电池技术迭代升级,光伏组件所需要的封装材料——POE胶膜的原料粒子将呈现偏紧状态。目前,POE粒子主要依赖国外供应,国产POE粒子放量仍需时间。因此,企业需要关注供应链安全问题,并采取措施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