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央行近日完成了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操作规模达550亿元,旨在提升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获取和股票增持能力,此次操作对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期,央行加速推进的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引起了市场的广泛瞩目。

  2025年1月2日,央行发布公告,为进一步发挥证券基金机构在稳定市场方面的作用,人民银行联合证监会持续推进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的落地实施。根据参与机构的实际需求,央行于当日成功完成了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操作规模达到550亿元。此次操作采用费率招标方式,共有20家机构参与投标,投标费率区间为10bp至30bp,最终中标费率为10bp。

  互换便利作为专为股票市场设计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旨在提升境内主要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基金、保险与券商作为A股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其投资行为对市场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互换便利通过金融机构自主申请投标、费率招标的方式确定中标费率。

  回顾2024年10月21日,央行首次开展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当时操作金额为500亿元,同样采用费率招标方式,共有20家机构参与投标,中标费率为20bp。与首次操作相比,第二次互换便利在参与机构数量上有所扩大,形成了40家备选机构池,覆盖范围更广,市场影响力更强,有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活跃度。

  此外,第二次互换便利的操作额度从500亿元提升至550亿元,远超市场预期,彰显了政策的支持力度。同时,中标费率从20bp降至10bp,进一步降低了机构的融资成本。

  据国联研究的报告分析,本次550亿元的操作金额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等非银机构提供了更多的高等级流动性资产,有效缓解了其短期资金需求,减轻了融资压力。特别是在市场疲软时期,这些机构可以利用互换便利工具降低调仓成本,避免因流动性紧张而引发市场恐慌。

  报告还指出,考虑到机构与央行互换的费率以及国债、央票在银行间市场质押的费率,整体成本预计不超过2%。而当前A股市场中股息率高于2%的公司超过1000家,从成本角度看,机构参与互换便利的动力较大。此外,互换操作中换入的国债或央票不计入“固收自营/净资本”指标,换入的股票不计入“权益自营/净资本”计算,换入后交易的股票不计入表内资产,市场风险、所需稳定资金指标减半计算,这有助于券商降低自营配置于股票的监管指标压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市场流动性。

  截至1月2日,已有7家券商公告获得证监会对参与互换便利的无异议函,包括国金证券、长城证券、方正证券、国联证券、东吴证券、红塔证券和国投证券。这些券商均承诺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推进业务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