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顺利完成第二次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招标,操作金额550亿元,中标费率10bp,较首次降低10bp。此举有助于为资本市场引入规模化增量资金,促进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人民网北京1月3日电 (记者黄盛)据中国人民银行1月2日消息,第二次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招标活动顺利完成,操作金额高达550亿元。此次招标采用费率招标方式,吸引了20家机构参与,中标费率最终确定为10bp,较首次操作降低了10bp。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在引入规模化增量资金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回顾历史,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曾联合发布通知,明确了SFISF的相关业务流程、操作要素及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为互换便利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本次操作中,中国人民银行委托特定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与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开展互换交易,互换期限为1年,可视情况展期。

据悉,互换费率由参与机构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可用质押品包括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和公募REITs等,折扣率则根据质押品的风险特征分档设置。通过SFISF工具获得的资金,将专款专用,主要投向资本市场,用于股票及股票ETF的投资和做市业务。

中国证监会在2024年底表示,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金融系统工作会议要求,已根据分类评价、合规风控等条件,在首批20家参与机构的基础上增选了20家机构,形成40家备选机构池。每批次操作时,将筛选出约20家机构参与人民银行招标操作。目前,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就绪。

此外,为支持SFISF的顺利开展,中国结算于今年1月2日宣布,将对所有涉及SFISF的证券质押登记费实施减半收取的优惠措施,其中港股通证券质押登记费以所质押股数(份额)为基础收取。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降低机构参与互换便利的成本。

分析人士指出,互换便利的落地不仅有利于从机构端为资本市场引入规模化增量资金进行逆周期调节,还能从情绪层面提振市场信心,提升市场活跃度,对维护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券商等互换便利参与机构而言,这一机制有助于提升其资本使用效率,拓宽中长期净资产收益率空间。其中,投资交易能力强、风险管理水平高的头部机构将更为受益。

华泰证券银行证券首席分析师沈娟认为,互换便利机制设计具有显著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能够引导参与机构在市场波动中发挥“压舱石”作用,有效促进机构投资者发挥稳定器作用,从而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

业内人士还表示,互换便利操作灵活、指向明确,不仅为机构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渠道,还能将流动性精准引入资本市场,为券商等金融机构带来更多业务机遇。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