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指出我国银行机构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评级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省份存量风险已压降,未来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风险的精准识别,稳妥推进风险化解工作。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详细披露了2023年年末对3936家银行机构进行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结果显示,我国银行机构整体经营稳健,风险总体可控,绝大多数省份的存量风险已得到有效压降。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当前银行业风险整体上处于可控状态,9个省区市辖内已无“红区”银行,即处于风险较高状态的银行数量为零。从机构类型来看,大型银行的评级结果普遍较好,而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则存在一定的风险。未来,业界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风险的精准识别,并稳妥推进风险化解工作。

《报告》进一步指出,3936家参评银行中,包括24家主要银行和3912家中小银行。评级结果按照风险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11级,其中1~5级为“绿区”,表示机构运营安全;6~7级为“黄区”,在安全边界内但存在一定风险;8~D级则为“红区”,表示机构风险较高。评级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银行处于“绿区”和“黄区”,整体风险可控。

具体来看,评级结果1~7级的银行共有3579家,其资产占全部参评银行总资产的98.22%。其中,“绿区”银行1979家,资产规模占比高达93.88%;“黄区”银行1600家,资产规模占比4.34%;而“红区”银行仅有357家,资产规模占比仅为1.78%。此外,24家主要银行中,评级结果普遍较好,资产规模占全部参评银行的73.78%,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坚实基石。

分区域来看,绝大多数省份的存量风险已得到有效压降,金融生态持续优化。特别是湖北、浙江、西藏、上海、山东、青海、江西、江苏、福建等9个省区市,其辖内已无“红区”银行。同时,另有14个省区市辖内的“红区”银行数量也维持在个位数水平。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表示,当前银行业风险整体上处于收敛、可控状态。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实施,系统性风险的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从央行公开的金融稳定报告来看,银行业存量风险处置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某东北地区银行人士透露,近两年金融系统风险监管力度加大,银行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截至2024年三季度,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6%,相比2023年同期有所下降。目前,监管方向已转向提前处置风险,而非等待风险暴露后再进行处理。

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也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总体可控,大型银行表现稳健,是金融体系的压舱石。虽然中小银行有所分化,特别是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问题较为集中,但因其资产规模占比较低,较难引发系统性风险。总体来看,区域风险有所改善,金融生态持续优化。

在风险处置方法上,《报告》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将基于评级结果实施分类分段管理,并强化硬约束早期纠正机制。对于非“红区”机构,央行将按照“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的原则开展预警工作;而对于“红区”机构,则将采取多种早期纠正措施,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自我修复化解风险。

目前,已有19个试点省份开展了硬约束早期纠正试点工作。展望未来,央行将继续健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强化风险源头防控和监测预警机制,以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同时,央行还将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处置成本分担机制,以确保金融稳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杨海平建议,虽然当前银行业风险整体可控,但仍需持续优化监管措施。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工作;二是针对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升级监管理念提升监管效能;三是继续加强对重点领域风险的精准识别并稳妥推进风险化解工作。

周毅钦则指出,当前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信贷需求疲软、地方政府债务平台风险化解难题以及利率风险波动加大等三方面的风险点。他建议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这些风险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