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动求变,坚守初心
AI导读:
2024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面临市场竞争与内部挑战,但仍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推动普惠金融下沉。行业内部展现出积极的转型态势,主动淡化规模追求,转向高质量发展,坚守初心,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与小微企业中的核心作用。这一年,面对市场竞争与内部挑战,农村中小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深度融入地方经济,推动普惠金融的进一步下沉。数据显示,尽管农村金融机构在资产规模扩张上的速度有所放缓,但行业内部却展现出积极的转型态势。
湖北省农信联社原党委书记、理事长李亚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农商行在政策引导、市场变化及同业竞争的多重压力下,选择淡化规模情结,加快组织革新,同时坚守扎根本土、顺应时代推动数字化转型的‘不变’策略,以期穿越行业发展周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农村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与总负债同比增长率均有所放缓。
2024年,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淡化规模追求,转向高质量发展。在信贷投放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更注重盘活存量信贷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15届陆家嘴论坛上也指出,当货币信贷增长转为需求约束时,过分关注数量增长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李亚华提出,农村金融机构应扎根本土进一步下沉,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服务再‘精准’,并实现以放大线下优势为目的的数字化转型。他认为,尽管大行在科技金融上投入巨大,但中小金融机构应找到符合自身特色、顺应时代要求的差异化转型道路。
政策层面,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均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在此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应坚守‘金融为民’的定位不变,聚焦主责主业,走差别化定位、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面对2025年的市场竞争,李亚华建议农村金融机构首先要坚守‘金融为民’的定位,将人民的需要、国家的需要、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追求的核心。其次,要坚守‘做小做散’的定位,立足本土,开展特色经营,并坚持新的‘三性原则’:地域性、功能性和盈利性。在净息差收窄、营收增速放缓、不良率攀升等多重压力下,农村中小银行需做好前期高利率存款的续存转换,提升活期、低成本存款占比,加快调整定期存款付息率。
总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2024年展现出了主动求变、坚守初心的姿态。面对未来,它们将继续深化普惠金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