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新趋势:平台化投研、指数化投资生态完善
AI导读:
2024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管理总规模突破32万亿元,被动基金规模首超主动,投研平台化成为新趋势,指数化投资生态持续完善,费率改革稳步推进,行业坚持“以投资者为本”,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2024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蓬勃发展,管理总规模成功突破32万亿元大关。这一年,被动基金规模首次超越主动基金,标志着行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多元资产策略逐渐深入人心,成为资产配置的新宠。
随着新“国九条”政策的逐步落地,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加速构建,公募基金行业在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愈发清晰。2025年,行业将如何前行?证券时报记者深入采访多家公募基金公司,从公司管理、投研建设、产品布局、投资者教育及陪伴等多个维度,探寻行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新思考与新趋势。
投研模式正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平台化投研体系成为行业共识。证监会发布的政策文件也强调了这一点,鼓励基金公司摒弃明星基金经理现象,构建“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目前,多数头部基金公司投研平台化的打造已初见成效,中小公司也在积极推进差异化投研平台建设。
指数化投资生态持续完善,被动投资迎来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被动指数基金规模已超越主动权益类基金,对A股投资生态及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ETF投资标的日益丰富,涵盖股票、债券、货币、商品、境外股票等大类资产。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发力被动投资业务,中小公募则通过差异化布局,积极寻找竞争突破口。
公募基金行业呈现出大而全和专而精并存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平台型公募通过提供多资产多策略多产品线,满足投资者一站式资产配置需求;另一方面,特色型公募则不断做精做强自身优势业务,形成核心竞争力。新“国九条”再次强调支持头部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
费率改革稳步推进,公募基金行业正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转变。随着第三阶段销售费率改革的积极推进,行业将进一步降低投资者投资成本和基金资产的交易成本,提升投资者长期收益。基金公司及相关代销机构需降本增效,保持竞争力,同时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源。
坚持“以投资者为本”已成为行业共识。公募基金行业通过加大分红力度、优化产品设计、深化投资者陪伴服务等方式,切实提升投资者真金白银的获得感。2024年公募基金分红如火如荼,债券型基金成为分红主力。新“国九条”中强调投资者回报,央国企上市公司将进一步提高分红意愿,更有效提升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投资体验。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