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低空经济近年来蓬勃发展,各类应用场景迅速落地,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随着其兴起,保险保障需求日益凸显,但面临基础数据匮乏、风险评估难等挑战。业内人士呼吁加强沟通合作,推动低空经济保险健康发展。

无人机送外卖、打“飞的”出行,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场景,如今正逐步在一些地方变为现实。近年来,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各类应用场景迅速落地,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而至2035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3.5万亿元。

随着低空经济的兴起,其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多家保险公司已涉足这一领域,推出了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然而,作为新兴的业务领域,低空经济保险面临着基础数据匮乏、风险评估与定价难度大等挑战。为此,业内人士呼吁,保险公司应加强与低空经济企业的沟通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以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近年来备受瞩目。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正式进入国家发展视野。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的成立,更是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为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纷纷发布相关政策,竞逐“天空之城”。部分地区还设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基金,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随着低空经济的持续升温,其保险保障需求也日益多样化。

2024年1月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要求,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从事经营性飞行活动以及使用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从事非经营性飞行活动,应依法投保责任保险。同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提出了加强对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新领域保险研究应用的要求。

在低空经济产业链中,从上游的建造工程保险、责任险、意外险,到中游的航空器制造相关保险产品,再到下游的航空器运营维护、相关人员责任意外等保险需求,均呈现出旺盛的增长势头。目前,低空经济相关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其中下游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巨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多家保险公司已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保险领域。例如,国寿财险与中再产险共同开发了《低空经济运营管理平台风险保障综合解决方案》,并将其嵌入政府的低空经济管理平台;人保财险则推出了低空经济产业专属保险产品“低空保”,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

然而,低空经济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基础数据较少,保险公司在风险评估和精准定价方面存在困难。此外,随着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和技术迭代的加速,现有保险产品还未能完全覆盖新的应用场景和风险状况。

为了推动低空经济保险的健康发展,业内人士建议,保险公司应加强与低空经济企业的沟通合作和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同时加强与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等的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持续加强保险产品创新,根据用户的不同使用场景来设计差异化的保险产品;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内容有所调整,以提供更全面、深入的视角)